一元一串的烟火传奇:三代人守护的钵钵鸡江湖

“老板,来一串牛肉!””我要两串郡肝!”傍晚时分的乐山张公桥美食街,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周鸡肉钵钵鸡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这家传承百年的老店,正以每天卖出上万串的速度,将乐山味道传递给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当我们追溯这道美食的前世今生,会发现一串小小的钵钵鸡里,藏着整个乐山的饮食江湖。

一、百年传承:从白宰鸡到钵钵鸡的味觉嬗变

在乐山老城区玉堂街的转角处,至今保留着”啓明饭店”的旧址。1925年,周贵明在这里挂起招牌时,不会想到百年后他的手艺会成为国家级非遗。最初的白宰鸡讲究”三刀六块”,鸡肉煮至刚断生便捞出,浸泡在用汉源花椒、二荆条辣椒和乐山本地酱油特制的红油里。这种烹饪方式让鸡肉既保持了嫩滑口感,又浸透了香料精华。

1980年代的某个清晨,街边小贩将煮好的鸡肉串在竹签上售卖,意外发现这种形式更受食客欢迎。这种改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钵钵鸡——将各种食材浸泡在红亮油润的汤汁中,食客可以自由选取搭配。第三代传承人刘敏回忆:”师父说我们不是发明者,只是把老辈人的智慧系统化整理的人。”

如今的周鸡肉钵钵鸡已发展出四大类产品线:传统红油系列保持经典风味;藤椒系列用新鲜藤椒现榨,麻香清新;五香系列借鉴粤式卤水工艺;创新款甚至加入海鲜和素食选项。这种包容性让百年老店始终焕发新生机。

二、突围之路:当传统美食遇见网红时代

2023年春天,刘敏在抖音上发布第一条短视频时,没想到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镜头里她熟练地调配汤汁,竹签在红油中翻飞的画面获得百万点赞。”原来年轻人这么喜欢看美食制作过程!”这次意外让刘敏意识到,传统技艺需要新的传播方式。

她迅速组建新媒体团队,策划了”跟着师父学手艺”系列短视频。镜头跟随她拜访乐山各区县的老手艺人,记录下从选鸡、宰杀到调味的完整流程。其中一期展示古法熬制红油的视频,播放量突破三千万。这种真实记录不仅收获流量,更让观众感受到匠人精神。

在产品创新方面,周鸡肉开发出便携式汤料包。采用真空锁鲜技术,将核心配方浓缩成小包装,让海外游子也能在家复刻家乡味道。目前产品已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的订单来自巴西圣保罗的中餐馆。

三、匠心守正:拒绝快餐化的文化坚守

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钵钵鸡加盟店”,刘敏始终坚持”只传艺不授牌”的原则。她认为:”真正的传承不是贴商标,而是把每一串鸡翅都当作艺术品来制作。”在周鸡肉的厨房里,每串食材都要经过三次清洗,汤汁每天现熬两次,这些看似繁琐的工序正是品质保证。

这种坚持源于家族传承的使命感。刘敏的师父古双全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说:”我们做的不是生意,是文化。”这句话让她在商业浪潮中始终保持清醒。即便在疫情期间亏损严重,她仍拒绝降低食材标准,坚持使用乐山本地的二荆条辣椒和汉源花椒。

如今的周鸡肉已成为乐山美食的一张名片。每天清晨五点,刘敏会亲自到市场挑选食材;深夜打烊后,她还要研究新菜品。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让百年老店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光芒。

站在张公桥美食街的霓虹灯下,看着排队等候的食客,刘敏想起师父说过的话:”美食最动人的不是味道,是记忆里的温暖。”从1900年的街头提篮叫卖,到如今走向世界的非遗美食,周鸡肉钵钵鸡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这串小小的美食,承载着乐山人的乡愁,也见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生生不息。当一元一串的吆喝声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商贩的叫卖,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