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春城昆明,草木葱茏,繁花似锦。7月5日傍晚,随着夜幕降临,云南民族大学体育馆内灯火通明,第二届全国蹴球锦标赛开幕式在此盛大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区市的200余名运动员齐聚一堂,以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体育盛会,共同见证这一民族体育瑰宝的传承与发展。

千年蹴球焕新彩:从民间游戏到竞技舞台
蹴球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踢石球”。这项起源于市井巷陌的游戏,最初以石球为道具,在满族、回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流传。历经数百年演变,蹴球逐渐从街头巷尾的娱乐活动升华为兼具竞技性与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因其规则类似台球、技巧依赖脚部控制,被誉为“脚下的斯诺克”。
本次锦标赛由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承办。赛事设置男子单蹴、女子单蹴、男子双蹴、女子双蹴及男女混合双蹴五大项目,吸引了安徽、福建、贵州、海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16支代表队参赛。“蹴球不仅是竞技,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副主席魏卫革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比赛推动这一项目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舞台。”
开幕式: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
开幕式上,云南民族大学的师生们用一场视听盛宴诠释了蹴球的文化底蕴。武术代表队身着传统服饰登场,剑光如电,动作刚柔并济;舞龙队挥舞长龙腾跃翻飞,象征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瑜伽表演则融入现代元素,展现身心合一的和谐之美。“这些表演不仅烘托了气氛,更体现了蹴球作为民族体育项目的多元文化属性。”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尹世堂在欢迎词中强调。
据史料记载,蹴球在明清时期曾是宫廷与民间共赏的活动,其规则简单却富有策略性:双方队员用脚掌推踢石球或木球,以击中目标球或占据有利位置得分。现代蹴球比赛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场地与器材,进一步提升了竞技性和观赏性。
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的当代使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蹴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迎来发展新机遇。云南省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承办单位,依托中印瑜伽学院等平台,长期致力于民族体育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希望通过高校的力量,将蹴球纳入课程体系,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尹世堂介绍道。
国家体育总局此前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本次锦标赛的举办,正是对这一政策的积极响应。赛事期间,组委会还将举办研讨会,探讨蹴球运动的标准化建设、青少年推广及数字化传播路径。
展望未来:让“脚下的斯诺克”走向世界
尽管蹴球在国内仍属小众项目,但其独特的魅力已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来自贵州的代表队队员杨晓彤坦言:“蹴球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智慧,比如如何用巧劲控制球的走向,这和人生哲理很像。”湖北队教练王建军则指出:“我们需要开发更多适合校园推广的简化规则,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项运动。”
业内专家认为,蹴球的国际化推广可借鉴武术、太极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国际邀请赛、拍摄教学短视频、与孔子学院合作等方式,有望将其打造为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又一窗口。
当最后一支表演队伍谢幕时,场馆内掌声雷动。这场开幕式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前奏,更是一次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正如魏卫革所言:“蹴球的未来,需要政府、学界、社会携手努力。让我们以球会友,共同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篇章。”随着比赛的深入,这项古老的运动会否掀起新的热潮?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参与者与观众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