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起因:标准版与Pro版配置”缩水”引争议
7月初,多位预订小米YU7的消费者向媒体反映,购车过程中遭遇疑似”偷改配置”的情况。据消费者描述,在小米汽车官网或APP下单时,标准版和Pro版的外后视镜均明确标注具备”自动防眩目”功能,但完成锁单后却发现,该功能仅Max版独有。这一差异迅速引发用户不满,部分消费者质疑小米汽车存在”虚假宣传”或”诱导下单”行为。
事件发酵后,界面新闻、中国证券报等媒体跟进报道,指出配置表显示的矛盾点:官网早期宣传页面及用户保存的心愿单PDF文件中,标准版和Pro版均包含自动防眩目后视镜功能,但锁单后的最终配置清单却删除了这一选项。消费者认为,若提前知晓配置差异,可能不会选择下单。
二、小米回应:文案错误,拒绝赔偿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官方客服迅速回应称,此次配置争议源于”文案错误”,即官网配置表的描述与实际产品配置不符,并非故意隐瞒或更改参数。客服强调,用户在锁单环节需逐项确认配置信息,且官网最终展示的配置表为准确版本,因此不会对受影响用户提供补偿。
这一回应未能平息消费者质疑。部分用户认为,若错误属实,小米应承担相应责任;也有观点指出,锁单前的确认流程可能存在提示不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米YU7自6月26日开售以来订单量激增,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8小时锁单超24万辆,此次风波发生在销量火爆的背景下,更易引发关注。
三、雷军直播答疑:数据争议与市场策略
7月2日晚,小米创始人雷军通过线上直播直面争议,回应了三大核心问题:
- 大定数据真实性
雷军解释称,小米YU7的”大定”统计口径与行业一致,均包含可退订单。此前外界质疑”大定数据注水”,实为对汽车行业销售术语的不了解。他强调,小米同时公布了锁单量数据以佐证热度,但仍有部分声音认为SU7用户转单占比过高。 - 订单来源争议
针对”YU7订单多为SU7用户转化”的说法,雷军公布内部数据:SU7及SU7 Ultra转单至YU7的比例不足总订单的15%,远低于预期。他以此证明YU7的产品力获得市场独立认可。 - 应对友商”截胡”策略
近期多家车企推出针对小米YU7的促销话术,甚至被指”贬低竞品”。雷军回应称,此类行为”没必要”,并呼吁行业良性竞争。他还主动推荐其他品牌车型,如小鹏G7、理想i8及特斯拉Model Y,展现开放态度。
四、限时改配政策:危机中的灵活应对
为缓解用户不满,小米汽车于7月1日宣布推出”限时改配”服务:7月6日至7月7日期间,锁单用户(非准现车订单)可调整配置,改配成功后将重新安排生产。这一政策既给了消费者补救机会,也避免了直接赔偿的压力。
五、行业反思:预售文案管理成新课题
此次事件暴露出新能源汽车预售模式的潜在风险。在”大定可退”的规则下,部分车企可能因配置表更新滞后或审核疏漏导致宣传与实际不符。法律人士指出,若企业无法证明已尽到充分告知义务,可能面临消费者投诉甚至监管处罚。
小米YU7的”配置乌龙”事件,既是新车上市过程中的小插曲,也为行业提供了预售管理的典型案例。雷军的快速响应和灵活政策暂时稳住了局面,但长期来看,如何平衡营销宣传与产品交付的准确性,仍是小米汽车乃至整个新能源赛道需要持续优化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