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海尔智家在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了新一轮管理层换届。尽管新领导班子基本延续了上一届的核心架构,但细微调整透露出年轻化、国际化的战略意图。与此同时,公司明确提出“史无前例”的降本目标,并加速拥抱AI技术,试图在存量竞争的家电市场中寻找新增量。这场变革能否助力海尔智家突破增长瓶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管理层调整:年轻化与国际化信号
海尔智家董事长兼总裁李华刚连任,标志着公司战略的连续性。然而,副总裁层级的变动凸显了管理层的优化方向:
- 财务高管更替:55岁的邵新智卸任首席财务官,由更年轻的中国区财务总监孙佳程接任;副董事长职务则由原财务总监宫伟接手。
- 国际化人才引入:通用家电总裁Kevin Nolan首次进入董事会,成为海尔智家首位外籍董事,负责北美业务。这一任命被视为公司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
- 分工细化:新管理层对业务板块进行了更明确的分工,如水联网、洗涤、冰箱等业务均由专职副总裁负责,北美、南亚等优势市场也被单独列为核心战略区域。
这一调整不仅优化了年龄结构(平均年龄约50岁),还强化了国际化视野,反映出海尔智家应对全球竞争的决心。
降本增效:从“常规操作”到“史无前例”
面对家电行业的存量竞争,降本增效已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但海尔智家用“史无前例”形容其成本优化力度,足见紧迫性。
- 行业对比:2024年,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率为20.27%,高于美的(16.25%)和格力(10.26%),成本控制能力亟待提升。
- 具体措施:
- 国内市场:推行数字营销和数字库存变革,减少经销商库存压力,提升运营效率。
- 海外市场:强化本土化研发和供应链,通过全球化布局对冲关税风险。例如,北美市场虽面临增长瓶颈(2024年营收微降),但海尔计划通过数字化和新兴品类(如空气、水产业)寻找突破口。
然而,降本并非易事。海尔内部决策链路长、基层执行力不足的问题被员工诟病,如何打破官僚化、提升响应速度成为关键挑战。
AI转型:从“保守”到“全面拥抱”
海尔智家对AI的态度在两年内发生显著转变:
- 2023年:年报仅提及2次AI,高端产品宣传仍聚焦硬件参数。
- 2024年:AI相关表述激增至37次,管理层明确提出“主业务流程全面AI化”,覆盖研发、供应链、营销全环节。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行业趋势的倒逼。随着家电产品同质化加剧,智能化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海尔计划通过AI优化生产效率(如预测性维护、精准营销),但如何将技术落地为用户体验仍是考验。
市场策略:高端守成与低端突围
- 国内市场:卡萨帝品牌增速放缓(2024年零售额增长12%,远低于2018年的44%),海尔智家转而押注年轻化品牌Leader,后者去年增长26%。但中低端市场面临小米、美的等对手的激烈竞争,成本控制成为胜负手。
- 海外市场:北美仍是营收主力,但增长乏力;中东非、南亚等新兴市场增速亮眼(如南亚增长21%),但体量尚小。海尔需平衡“巩固存量”与“开拓增量”的关系。
未来挑战:执行力与战略定力
新一届管理层面临双重考验:
- 降本能否落地:需打破内部低效流程,避免改革流于表面。
- AI转型速度:技术投入需转化为实际产品竞争力,否则可能陷入“为AI而AI”的误区。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海尔智家的变革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能否在“史无前例”的降本与AI革命中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能否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