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中国押注住空间业务:高端化突围与本土化挑战

在家电业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松下正将住空间业务作为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重心。这一转型不仅关乎营收多元化,更是松下在全球最大消费市场重塑竞争力的关键尝试。然而,从高端家电品牌到综合家装服务商的角色转换,松下面临着产品适配、市场渗透与本土化竞争的多重考验。

从家电到住空间:战略转型的逻辑

松下在中国的住空间业务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全屋定制尝试,但受限于高定价和下沉不足,长期局限于一二线城市高端市场。2019年,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CNA)成立,赋予中国团队本土决策权,同年成立的住建空间事业部标志着其正式进军家装赛道。2024年提出的WS(Wellness Smart智感健康)事业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从单品销售向空间价值提供的转型方向,涵盖B2B的WST(智感健康生活)和B2C的WSH(智感健康空间)两大模式。

这一转型背后是市场趋势的驱动。中国家装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旧房改造需求占比超60%,适老化改造成为政策与资本关注焦点。松下凭借日本市场积累的适老化经验(如减震地板、整体浴室),试图抢占这一细分市场。此外,中国“以旧换新”政策对智能卫浴等产品的补贴,也为松下提供了政策红利窗口。

规模化扩张的三大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松下住空间业务要实现规模化仍需突破以下瓶颈:

1. 产品与服务的本土化适配

松下长期坚持高端定位,其家装服务定价远超中国主流消费水平。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组合购买不同品牌产品,而非一站式高端方案。为此,松下推出差异化战略:

  • V战略:面向高净值客户,强化产品附加值(如智能联动、设计服务);
  • X战略:推出年轻化品牌Panasonic Xtra,以性价比产品吸引价格敏感群体。
    此外,松下通过技术下沉(如将高端线技术应用于基础产品)降低成本,但如何平衡品质与价格仍是关键。

2. 渠道下沉与市场竞争

松下目前在一二线城市开设了十余家住空间旗舰店,计划2025年扩展至50家。然而,中国家装市场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特征,竞争者包括全国性装企(如东易日盛)、跨界巨头(海尔、欧派)及区域性龙头。松下的挑战在于:

  • 区域适应性:中国各省市消费习惯差异显著,需因地制宜调整产品与服务;
  • 渠道渗透:三四线城市家装市场依赖本地化服务,松下需建立更密集的经销商网络。

3. 智能化与用户教育

尽管松下在KBC展上展示了MR、SR整体浴室等智能化产品,但其住空间业务的智能化布局仍显薄弱。相比之下,中国本土企业(如海尔智家、华为全屋智能)已形成完整的IoT生态。松下需加速技术整合,例如将家电与家装联动,提供“智能空间”解决方案,而非孤立的产品堆砌。

适老化改造:先发优势与紧迫性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经验让松下在适老化领域具备技术储备,但其中国业务此前未充分挖掘这一潜力。随着政策推动(如适老化产品纳入国补),松下需加快市场教育:

  • 场景化营销:通过体验店展示防滑地板、无障碍卫浴的实际应用;
  • B端合作:与养老机构、房企联合推广改造方案,复制日本“银发经济”模式。

一场持久战

松下的住空间转型是一场从产品思维到服务生态的重构。短期看,其高端形象与本土化成本间的矛盾仍需时间消化;长期而言,若能抓住适老化与存量改造红利,并解决渠道与价格痛点,有望在中国市场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但面对碎片化的竞争格局,松下必须比本土玩家更懂中国消费者——这不仅是商业策略的调整,更是一场文化适配的持久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