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升级: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范式转变
(一)政策演进轨迹
- 破题阶段(2016-2019)
- 国发〔2016〕42号文首次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枣庄响应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一核两带四区”空间布局,但初期仍以景区基建为主导。
- 典型案例:台儿庄古城二期扩容工程(投资28亿元),单日接待量突破6万人次,但淡季空置率高达65%。
- 攻坚阶段(2020-2022)
- “十四五”文旅融合专项规划明确“文化赋能+数字基建”双轮驱动,设立20亿元文化旅游发展基金。
- 关键举措:
- 推行“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如翼云石头部落特许经营模式)
- 启动“数字赋能”工程:开发“智游枣庄”APP,整合AR导览、VR云游等功能
- 突破阶段(2023至今)
- 依据《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旅游+”跨界融合专项行动。
- 创新亮点:
- 文旅+工业:中兴国家矿山公园年接待研学团体超1200批次
- 文旅+农业:山亭火樱桃节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
(二)结构性矛盾破解
矛盾维度 | 传统模式痛点 | 创新解决方案 |
---|
季节性波动 | 淡旺季游客量差达8:1 | 开发冬季滑雪(莲青山)、夜游经济(铁道游击队影视城) |
同质化竞争 | 70%景区依赖门票经济 | 推出“非遗工坊+沉浸剧场”组合产品 |
投资回报周期长 | 单体项目投资回收期普遍超8年 | 探索“国企主导+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 |
二、产业重构:全链条价值提升的四大支柱
(一)供给侧改革:从“景点旅游”到“场景旅游”
- 空间重构
- 打造“15分钟文旅生活圈”:在薛城区试点社区文化站改造,嵌入非遗体验、文创零售等功能模块
- 工业遗址活化:枣矿集团将废弃矿井改造为“地下探秘馆”,年营收突破3000万元
- 产品迭代 | 产品类型 | 传统供给 | 创新供给 | |—————-|—————————|———————————| | 住宿 | 标准化星级酒店占比68% | 非标住宿占比提升至42%(含民宿集群)| | 餐饮 | 地方小吃街模式 | 主题美食剧场(铁道游击队主题餐厅)| | 购物 | 纪念品同质化严重 | 数字藏品+实体文创混合销售系统 |
(二)需求侧管理:精准营销的数字化赋能
- 用户画像重构
- 运用大数据分析发现:
- 35岁以下游客占比从2019年31%提升至2023年58%
- “反向旅游”群体(三线以下城市游客)年增长率达22%
- 传播矩阵升级
- 打造“枣庄文旅+”多平台账号矩阵,短视频播放量突破8.2亿次
- 创新使用AIGC技术生成“古今穿越”主题宣传片,B站播放量单日峰值破百万
(三)治理现代化:从“九龙治水”到“协同共治”
- 体制机制创新
- 成立枣庄市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整合文旅、交通、城管等12个部门职能
- 建立“红黄蓝”动态考核机制,对景区进行季度排名公示
- 服务标准体系
- 出台《枣庄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13项地方标准
- 推行“一码通”智慧服务,涵盖票务、导览、投诉等18项功能
三、模式创新: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枣庄路径”
(一)“文旅+”跨界融合的三种范式
- +教育:创建23个省级研学基地,开发“运河文化”“红色基因”等8大主题课程包
- +康养:打造“善行枣庄”康养品牌,山亭翼云湖医养结合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
- +体育:举办国际冬泳锦标赛等品牌赛事,带动周边酒店周末入住率提升35%
(二)利益联结机制的突破性实践
- 农民参与模式
- 台儿庄区推行“景区+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民宿经营等方式年均增收2.8万元
- 村集体增收路径
- 峄城区探索“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8个试点村年均集体收入超300万元
(三)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 生态补偿机制
- 建立“谁保护、谁受益”的生态补偿基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微山湖湿地保护
- 金融支持创新
- 推出“文旅振兴贷”产品,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47.6亿元,不良率控制在0.8%以内
四、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可复制的关键经验
- 政策创新引领:建立“战略规划-专项政策-操作指引”三级政策体系
- 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场景应用”闭环系统
- 市场主体培育: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培育文旅上市后备企业8家
(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挑战维度 | 具体表现 | 应对策略 |
---|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 70%游客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 | 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
高端人才短缺 | 持证文旅策划师仅占行业从业者5% | 与高校共建文旅产业学院 |
区域竞争加剧 | 与徐州、济宁等地存在同质化竞争 | 打造“鲁南经济圈文旅共同体” |
(三)未来发展方向
- 元宇宙文旅实验室:规划建设国内首个沉浸式历史文化数字孪生平台
- 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实现全市A级景区光伏发电全覆盖
- 国际传播升级:策划“东方古韵·运河风情”全球推广计划,目标覆盖200个国家地区
枣庄文旅融合振兴模式的价值,在于其打破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依赖,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生态重构,构建起具有内生增长动力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这一探索不仅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题思路”,更为新时代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实践范本。未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枣庄模式必将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展现其示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