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制咖啡以”9块9″价格席卷市场的当下,即饮咖啡赛道正悄然发生一场静默革命。当消费者习惯于随手购买一杯现磨咖啡时,大容量、超低价的瓶装黑咖啡正以”口粮化”定位杀出重围。从日本味之素AGF的900ml经典款到中国本土品牌的1L装黑咖啡,这场以”家庭囤货+场景延伸”为核心的品类升级,正在改写咖啡消费的底层逻辑。

一、价格战升级:大瓶咖啡的”供应链战争”
在瑞幸、库迪等品牌将现制咖啡压至9.9元门槛后,即饮咖啡的生存空间一度被挤压。但最新数据显示,农夫山泉炭仌9.9元/瓶的900ml装、隅田川1L装同价策略,正在通过”对标瓶装水”的定价逻辑重构市场认知——农夫山泉1L装饮用水售价约5元,而大瓶咖啡以相近价格提供咖啡因满足,性价比优势凸显。
这种定价背后是供应链的深度优化。隅田川透露,其采用无菌冷灌技术降低损耗,配合渠道补贴策略,将成本压缩至与传统即饮咖啡持平甚至更低。更值得关注的是,叮咚买菜等平台通过促销将单价压至8元以下,直接挑战现制咖啡的价格天花板。当消费者发现”一瓶咖啡可续杯3-4次”时,即饮产品的”口粮属性”被彻底激活。
二、场景革命:从即时消费到全时覆盖
大瓶咖啡的崛起,本质上是对现制咖啡场景的”降维打击”。瑞幸、星巴克主导的写字楼、商圈场景虽便捷,但受限于营业时间和地理位置;而大瓶装通过家庭囤货、车载冷藏、户外露营等长尾场景,覆盖了上班族通勤、家庭聚会、运动健身等多元需求。
盒马HPP冷萃冰黑咖啡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其750ml规格不仅满足个人饮用,更成为自制饮品的”原料库”。小红书上流行的”生椰拿铁DIY”中,消费者将大瓶黑咖啡与椰浆、牛奶混合,衍生出个性化风味。电商平台顺势推出”咖啡+冰杯””咖啡+水果”的组合套餐,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家庭咖啡工作站”的角色。
三、渠道重构:大卖场与电商的囤货红利
即饮咖啡曾因便利店渠道萎缩而陷入增长困境。数据显示,2023-2024年便利店即饮咖啡市场份额下滑13.48%,与现制咖啡门店的密集布局直接相关。但大瓶装的”家庭囤货”属性,使其在大卖场、电商渠道重获新生。
山姆会员店的29元三瓶组合装(单价约9.7元)成为爆款,印证了仓储式零售对大容量商品的偏好;盒马、叮咚等生鲜电商则通过”日日鲜”模式强化即饮咖啡的即时配送优势。这种渠道分化策略,既避开了与现制咖啡的正面竞争,又挖掘了下沉市场的增量空间——学生党、银发族等价格敏感群体成为核心用户。
四、日本经验与中国路径:从模仿到本土化创新
日本市场的大瓶咖啡发展史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1988年AGF推出900ml装后,三得利BOSS通过”清淡口味+便携封盖”设计吸引女性消费者,24亿瓶的累计销量验证了家庭场景的潜力。但中国品牌的创新在于:
- 技术本土化:无菌冷灌技术降低杀菌成本,延长保质期;
- 渠道多元化:除商超外,通过社区团购、直播电商触达县域市场;
- 功能延伸:与中式养生需求结合,推出”玉米须茶+咖啡”等跨界组合。
五、未来挑战:健康化与品质升级
尽管大瓶咖啡凭借低价和场景优势快速扩张,但仍面临两大隐忧:
- 健康争议:高糖分、高咖啡因含量可能引发消费者担忧,目前头部品牌已推出无糖版本应对;
- 品质瓶颈:即饮咖啡的口感难以媲美现磨,需通过冷链运输和锁鲜技术提升新鲜度。
可以预见,随着供应链技术迭代和消费升级,大瓶咖啡或将在”性价比”基础上向”品质化”进阶,最终与现制咖啡形成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这场9.9元的价格战背后,实则是整个咖啡产业从”空间体验”到”产品本质”的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