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从线上到线下:淘品牌的”破圈”焦虑
2025年6月,淘宝高端女装品牌Unica在南京德基广场开出首家线下门店,标志着其正式进军实体零售。这一动作不仅是Unica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折射出以Unica、Chic Joc、Keigan、Cest M为代表的淘系女装”四大家族”集体面临的转型命题——当线上流量红利消退,如何通过线下渠道突破增长天花板?
Unica的线下首店选址颇具深意。德基广场二期四楼汇聚了山下有松、Comme Moi等国内设计师品牌,以及Sandro、IRO Paris等国际轻奢品牌,毗邻香奈儿、普拉达等顶奢店铺。这种”高端商场+轻奢邻店”的布局,既符合品牌”奢侈品平替”的定位,又通过场景联想强化了其高端形象。然而,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对Unica的争议也随之而来:预售期过长、涨价频繁、店员服务问题等,暴露了淘品牌从线上到线下的运营短板。
二、”四大家族”的崛起与内卷
Unica的线下扩张并非孤例。早在2022年,Chic Joc就率先在德基广场开店,随后两年内迅速铺开38家门店,覆盖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市场的梯度布局。这种激进策略打破了淘品牌之间原本”线上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一份2022年的”业务沟通函”显示,Chic Joc甚至因面料供应商重叠问题与Unica产生直接冲突,折射出同类品牌在供应链和设计上的高度同质化。
“四大家族”的共同标签是极简风格+奢侈品级面料+亲民价格。它们瞄准”老钱风””静奢风”趋势,以700-2000元的价格带成为奢侈品消费者的平替选择。但这种模式的软肋在于:
- 设计雷同:依赖大牌复刻和模特视觉传递高端感,缺乏原创性;
- 供应链依赖:优质面料供应商资源有限,导致品牌间内卷加剧;
- 线上增长瓶颈:流量成本攀升,预售模式引发消费者不满。
三、线下渠道的”双刃剑”效应
淘品牌扎堆线下并非盲目跟风。汉博商业董事长杜斌指出,线下渠道能解决三大痛点:
- 体验转化:通过试穿、场景化陈列提升复购率;
- 品牌溢价:实体空间比电商平台更能传递”高端感”;
- 流量捕获:抢占中端商场核心铺位,触达线下高净值人群。
但挑战同样严峻。德基广场这类高端商场对品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系统化基建:需建立专业的陈列、库存和门店管理团队;
- 本地化适配:从一二线到三四线城市的消费习惯差异显著;
- 长期投入:线下门店回本周期长,需平衡短期盈利与品牌建设。
Chic Joc的扩张路径显示,线下门店能显著提升品牌声量。其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店单月销售额突破千万,但三四线城市门店却面临客流不足问题。Unica若想复制成功,需避免重蹈此前新消费品牌”疯狂开店、迅速关店”的覆辙。
四、商场博弈:淘品牌成”流量捕手”
德基广场引入Unica等淘品牌,背后是商业地产的策略调整。随着奢侈品行业遇冷,SKP、恒隆等顶奢商场客流量下滑,而德基广场通过”全客层”定位吸引中端品牌,再借网红品牌引流游客。其2024年245亿元销售额登顶中国高端商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线上品牌的线下转化。
这种合作模式对淘品牌利弊共存:
- 优势:低成本获取高净值客群,提升品牌调性;
- 风险:需支付高额租金,且依赖商场整体客流。
五、未来:从”爆款逻辑”到长期主义
Unica的线下首秀只是开始。其联合创始人孟天初透露,品牌已筹备两年,未来还将推出男装系列和巴黎高端线。这表明淘品牌正试图通过产品多元化和高端化摆脱”平替”标签。但成功的关键在于:
- 差异化设计:减少对大牌的依赖,建立原创设计体系;
- 供应链掌控:通过独家合作或自建工厂稳定货源;
- 线上线下融合:以线下体验反哺电商销售,形成闭环。
Unica的德基首店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淘品牌行业的集体转型。当”爆款+流量”的电商逻辑失效,线下渠道成为必争之地。但这场突围战远不止于开店——能否在供应链、品牌力和运营效率上构建护城河,将决定这些品牌是成为”下一个ZARA”,还是沦为短暂的风口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