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美618遇冷背后:重组胶原蛋白争议暴露行业标准化缺失

2025年618大促落幕,美妆行业的战报相继出炉。然而,曾凭借重组胶原蛋白概念风靡市场的可复美却意外缺席抖音美妆品牌前十榜单,天猫排名也从去年的第12名下滑至第16名。这一表现与其2024年双11期间位列美妆热卖榜第四名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争议的核心,正是其核心产品“胶原棒”的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问题。

成分争议发酵:从实验室数据到市场信任危机

5月中旬,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大嘴博士”郝宇公开质疑可复美胶原棒的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仅为标注值的1/6,涉嫌虚假宣传。巨子生物迅速反击,称产品经多批次自检均符合标准,并质疑对方检测方法未经行业验证。然而,随着事件升级,检测机构道歉、华熙生物公开支持复测、双方各执一词,争议逐渐从技术层面蔓延至消费者信任领域。

尽管巨子生物在6月23日发布的声明中承认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并承诺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但这一危机已对品牌造成实质性影响。消费者端反馈显示,部分用户因争议转向其他品牌,而更多人则持观望态度,等待更权威的结论。

行业痛点:重组胶原蛋白标准缺失

此次争议暴露了功能性护肤品的共同困境——成分宣称缺乏统一验证标准。美妆科普专家芒奇金指出,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企业需牵头建立功效验证体系,明确标注实际添加量与效果关联。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常以“高浓度”“专利技术”为卖点,但消费者难以判断其真实性。

巨子生物的应对措施包括联合科研机构优化检测方法、公开原料数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等,但行业标准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在此之前,品牌需通过更透明的沟通重建信任,例如详细解释产品作用机理、提供第三方验证报告等。

营销驱动下的隐忧:高增长背后的可持续性挑战

可复美的崛起离不开线下专业渠道的口碑积累和直播电商的流量红利。2024年,其营收达45.4亿元,占母公司巨子生物总收入的82%。然而,连续多年超70%的营销费用增长(2024年达20.08亿元)也引发市场对投入产出效率的质疑。

成分争议爆发后,部分消费者表示退货遭拒,品牌方以“成分已备案”“技术参数涉密”为由回应,进一步激化矛盾。若无法平衡营销声量与科学解释,高投放策略的边际效益或将递减。

未来展望:标准化与消费者教育是关键

短期来看,可复美需尽快平息争议,例如通过独立第三方复检、公开产品批次数据等方式回应质疑。长期而言,推动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标准的制定,将帮助行业摆脱“自说自话”的困境。

对消费者而言,成分争议也是一次科普契机。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产品的实际功效而非单纯的概念营销,这倒逼企业提升研发透明度。可复美若能借此机会建立更严谨的科学传播体系,或能在功效护肤赛道中进一步巩固头部地位。

618的排名波动或许只是阶段性结果,但可复美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在成分党崛起、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将是其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