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杭州来福士中心ZARA HOME门店贴出闭店通知,标志着这一西班牙快时尚家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又一次收缩。继长沙国金店宣布月底关停后,杭州成为又一个失去ZARA HOME的城市。据界面新闻报道,该店闭店直接原因是“租金成本过高”,而更深层的行业困境已浮出水面——ZARA HOME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已缩减至10余家,较巅峰时期的30家缩水超六成。这一现象不仅是单个品牌的战略调整,更折射出快时尚家居赛道在中国的集体遇冷。

从扩张到收缩:ZARA HOME的中国轨迹
ZARA HOME隶属于全球快时尚巨头Inditex集团,2003年创立,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早期凭借“时尚设计+平价家居”的定位迅速占领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门店一度覆盖上海、北京、杭州等18个城市。其产品线涵盖餐具、家纺、装饰品等,价格带从十几元到数千元,试图以快时尚模式颠覆传统家居零售。
然而,近年来ZARA HOME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2021年至今,上海、南京、深圳等地门店相继关闭,此次长沙、杭州闭店后,剩余门店主要集中在西安、北京等少数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其收缩轨迹与Inditex集团整体战略高度一致——2021年起,集团已陆续撤出旗下Pull&Bear、Bershka等品牌在华业务,主品牌Zara过去一年亦关闭81家门店。
业绩压力下的全球战略调整
Inditex集团的财报数据揭示了收缩背后的核心逻辑。2025财年第一季度,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5%至82.7亿欧元,净利润增长0.8%至13亿欧元,但两项指标均未达分析师预期,导致股价单日暴跌超6%。更严峻的是,集团在“亚洲及其他地区”的收入占比已从2023财年的16.9%下滑至15.7%,中国市场的疲软表现成为关键拖累因素。
分析认为,Inditex集团的调整主要基于两点:
- 成本与效率失衡:快时尚模式依赖高频上新和大规模铺货,但中国电商崛起挤压了线下门店生存空间。ZARA HOME的家居品类周转率远低于服饰,高昂的租金和库存压力加剧了亏损。
- 消费趋势变化:中国消费者对家居产品的需求正从“潮流跟随”转向“品质与性价比并重”。ZARA HOME的设计优势被名创优品、无印良品等对手分流——前者以极致低价抢占下沉市场,后者则凭借日系极简风格和稳定品控占据中端市场。
家居赛道的激烈角逐
ZARA HOME的困境并非孤例。近年来,中国家居零售行业呈现两极分化:
- 性价比阵营:名创优品通过供应链整合将家居饰品价格压至10元以下,2024年其家居品类营收同比增长23%;
- 高端与差异化阵营:无印良品依托“生活方式”概念维持溢价,本土品牌如“梵几”则通过原创设计吸引中产消费者。
相比之下,ZARA HOME的定位略显尴尬:价格上不及名创优品亲民,设计创新又难以匹敌专业家居品牌。其“快时尚+家居”的模式在初期能靠新鲜感吸引年轻人,但长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
未来:转型或退出?
面对市场萎缩,ZARA HOME的可能路径包括:
- 渠道转型:关闭低效门店,转向线上或集合店模式。但目前其天猫旗舰店粉丝数不足百万,线上声量远逊于服饰品类。
- 产品差异化:强化家居香氛、季节性装饰等高毛利品类,但需直面无印良品等品牌的直接竞争。
- 彻底退出:若Inditex集团持续评估中国市场回报率,不排除未来全面撤出的可能性。
ZARA HOME的闭店潮是快时尚行业在中国市场退潮的缩影。当消费者愈发理性,单纯依靠“设计快复制”和“低价爆款”的商业模式已难以持续。对于Inditex集团而言,如何平衡全球布局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将是其未来战略的关键命题。而对于中国家居零售行业,这场洗牌或许正预示着新一轮优胜劣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