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海南京西路兴业太古汇的“路易号”(Louis, The Boat)综合空间正式启幕。这座占地16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以金属邮轮造型和Monogram印花外立面成为城市新地标,顶层硬箱轮廓的设计则致敬品牌经典。这不仅是路易威登在上海的第二大项目(继恒隆广场“路易威登之家”后),更被视为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探索“零售+文化+餐饮”融合模式的里程碑。

从“船”到“港”:空间叙事与品牌历史的沉浸式表达
“路易号”的核心是“非凡之旅”(Visionary Journeys)回顾展,展出140余件跨越19世纪至今的展品,从早期硬箱到21世纪时装手袋,串联起品牌从旅行箱制造商到综合奢侈品牌的转型史。展览由曾设计北京央视大楼的OMA建筑事务所操刀,通过场景化叙事强化消费者情感联结——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已成为头部奢侈品牌巩固价值认同的关键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不仅复刻了品牌历史,更隐含对中国市场的针对性输出。路易威登全球CEO Pietro Beccari强调:“品牌旨在呈现意料之外的事物。”这种“意外”体现在将F1赛事奖杯硬箱、美妆产品线等非传统元素纳入叙事,呼应了中国年轻消费者对多元体验的需求。
零售创新的“上海试验田”
“路易号”的底层逻辑是业态融合:零售区域销售手袋、鞋履,顶层引入餐厅,形成“购物-体验-社交”的闭环。这一模式与巴黎“LV Dreams”旗舰店相似,但本土化调整显著——例如餐厅菜单可能融入中式元素,展览中特设香水与美妆历史展区,甚至计划未来在上海开设美妆专卖店(仅限自有渠道销售,提供长期维修服务)。
这种创新背后是行业趋势的倒逼。随着奢侈品消费从“符号崇拜”转向“体验经济”,品牌需通过文化内容提升用户黏性。上海作为中国时尚高地,拥有成熟的受众基础和跨界资源,成为试验新模式的理想场所。此前,路易威登已在成都、北京门店尝试“零售+艺术”组合,但“路易号”是首次将餐饮、展览、零售完全打通的“综合体”。
文化深耕:从走秀到“在地化”运营
路易威登的上海布局远不止物理空间。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收入增速高于LVMH集团平均水平,这为其加大投入提供了底气。近年来,品牌通过三大动作强化文化标签:
- 艺术展览:从村上隆合作系列重启到“非凡之旅”回顾展,持续输出高水准内容;
- 体育营销:借F1中国大奖赛扩大曝光,尽管赛事小众,但品牌认知度更高;
- 美妆拓展:8月即将上线的首个美妆系列,采用“直营+服务增值”模式,避免价格战。
Pietro Beccari提出:“我们要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这句话揭示了奢侈品牌的转型方向——从单一商品销售转向生活方式渗透。上海的多元文化氛围为此提供了土壤,例如“路易号”餐厅可能成为本地艺术家举办活动的场所,而美妆维修服务则强化了品牌“长期陪伴”的理念。
上海样本:全球化的“在地化”实践
路易威登的上海实验具有行业示范意义。近年来,LVMH集团旗下品牌在上海密集布局文化项目:Celine在张园举办快闪活动,罗意威开设文化对谈空间,Moncler将Genius大秀首站移师上海……这些动作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国际品牌正将中国作为创新试验场,并逐步向全球推广经验。
政策红利也为这一趋势护航。上海“首发经济3.0版”新政通过通关便利化支持品牌首秀,静安区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效应显著。路易威登的“路易号”模式若成功,可能被复制到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纽约第五大道等全球枢纽城市,形成“上海经验-本土化改造-全球输出”的闭环。
巨轮启航背后的战略野心
“路易号”的泊岸绝非偶然。它既是路易威登对中国市场信心的投票,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在地化”实验。通过空间叙事、业态融合和文化输出,品牌试图在上海构建一个“奢侈生活方式生态圈”。在奢侈品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种“以文化黏住用户、以体验提升溢价”的策略,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新的增长范式。而上海,无疑是这场实验的最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