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合作新范式: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共建

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推动产业格局重塑,而贸易壁垒与地缘政治的加剧又让国际合作充满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提出,全球汽车产业合作已进入新阶段——从单一的产品出海转向生态共建,从贸易合作升级为技术协同与本地化深耕。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布局,更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

一、从“整车出海”到“生态出海”:合作模式的迭代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成本优势和产业链完整性,在全球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若保持10%的增速,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有望突破700万辆,2030年或接近1000万辆(含海外生产)。然而,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整车出口的模式面临挑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指出,当前国际合作的核心矛盾在于:一方面,各国为保护本土产业,对整车进口设置更高壁垒;另一方面,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加剧,脱钩断链风险上升。这意味着,中国车企必须从“卖产品”转向“建生态”,通过技术输出、供应链协同和本地化服务,融入全球汽车产业体系。

二、智能化与供应链:中国车企的全球赋能路径

在新的合作模式下,中国车企的优势不再局限于制造成本,而是智能化技术积累。例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正加速在欧洲布局补能网络——前者建设闪充站,后者推广换电站,以解决欧洲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瑞浦兰钧能源欧洲子公司副总经理程丹丹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本质是通过技术扩散重塑全球格局,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链层级跃迁。

此外,本地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成为关键。小鹏汽车在欧洲市场采用直营、代理、经销商等多种模式,并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深度运营,今年销量有望突破万辆。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表明,单纯的产品输出已无法满足全球化需求,配套的金融、售后、补能体系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

三、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从市场到创新的支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成为跨国公司研发和创新的重要枢纽。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尽管2024年外资车企在华利润承压,但70%的企业仍计划加大研发投入。舍弗勒中国区CEO张艺林强调,本土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从市场洞察到技术创新的全链条重构。英飞凌科技则提出,本土化需覆盖产品定义、价值链生产和生态圈建设,形成体系化能力。

这一趋势反映出跨国公司对中国的重新定位:从“规模市场”转向“创新试验田”。例如,大众汽车在华设立软件公司,宝马加速自动驾驶研发本地化,均旨在利用中国的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规模优势。

四、构建全球合作平台:破解协同难题

面对复杂的国际合作环境,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正牵头搭建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合作平台。该平台旨在链接中国供应链资源与各国产业需求,通过供需对接提升合作效率。张永伟表示,这一模式既能帮助中国车企融入全球体系,也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升级支持,实现多方共赢。

新范式下的共赢机遇

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变革中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国车企的智能化优势、供应链韧性和本地化经验,为全球合作提供了新思路;而跨国公司对中国的重视,则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生态的互联性。在贸易壁垒与技术革命交织的当下,唯有开放协同,才能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迈向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