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场由智能驾驶系统引发的车祸夺走了三名女大学生的生命。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在夜间高速行驶中未能及时识别前方施工障碍物,最终以97km/h的速度撞上水泥护栏并起火。这场悲剧不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更将小米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智能驾驶的“致命两秒”
根据公开信息,事故发生时,车辆以116km/h的速度行驶,NOA(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在距离障碍物约64米处发出预警,但未能触发AEB(自动紧急制动)。驾驶员在最后两秒内接管车辆,但未能避免碰撞。
这一细节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 AEB为何失效? 小米官方回应称,SU7标准版的AEB功能不识别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而事故中的水泥护栏属于此类障碍物。然而,消费者普遍认为,智能驾驶系统应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 NOA预警是否足够? 从预警到碰撞仅剩2秒,驾驶员几乎来不及反应。清华大学博士张抗抗指出,AEB的触发逻辑存在“博弈”——过于灵敏会导致误刹,过于迟钝则可能错过关键避险时机。
-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 小米SU7标准版采用无激光雷达的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或低光照条件下,摄像头对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大幅下降。相比之下,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如理想汽车)在黑暗环境中的探测距离可达200米,远超摄像头的100米极限。
电池起火与车门解锁争议
事故发生后,车辆迅速起火,后排乘客被砸窗救出,但副驾乘客未能逃生。家属质疑车门为何无法自动解锁。
- 电池安全设计存疑 小米SU7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理论上更稳定,但标准版未配备“CTB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可提升电池组在撞击后的安全性)。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情况也引发猜测。
- 车门解锁机制失效 国标要求车辆在碰撞后自动解锁车门,但小米产品手册显示,12V低压电源(通常位于车头)断电可能导致电子解锁失效。若机械锁正常,理论上仍可手动开门,但剧烈碰撞可能导致车门变形,增加逃生难度。
行业反思:智能驾驶的“过度宣传”与安全底线
此次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行业的普遍问题:
- 技术成熟度与营销不匹配 小米SU7上市后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驾驶宣传迅速走红,但标准版硬件配置(无激光雷达)与高阶功能(NOA)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在测试不足的情况下推送未完全成熟的智驾系统,导致用户过度依赖。
- 责任认定模糊 当前L2级辅助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NOA功能容易让驾驶者产生“系统可完全接管”的错觉。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呼吁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不同级别智驾的责任划分。
- 安全冗余设计不足 理想汽车采用双12V电源系统、蔚来配备后备箱逃生通道,而小米SU7的标准版在关键安全设计上存在缺失,反映出部分车企在成本与安全之间的权衡问题。
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与未来挑战
事故发生后,小米股价两天内暴跌25%,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雷军迟缓的回应和模糊的声明进一步加剧了舆论质疑。尽管小米承诺全力配合调查,但公众更关注的是:
- 智驾系统的实际能力是否与宣传一致?
- 电池和车身结构是否存在设计缺陷?
- 如何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这场悲剧不仅是小米一家的问题,更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警示。技术创新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而消费者的生命不应成为技术迭代的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