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小米汽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产能挑战。尽管SU7和SU7 Ultra的市场表现亮眼,但现有产能的极限运转已难以支撑订单的爆发式增长。从北京工厂的24小时双班倒到供应链的持续高压,小米汽车的扩产需求已从“战略规划”升级为“生存命题”。

产能告急:市场热度与生产瓶颈的矛盾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自上市以来便成为现象级产品,连续5个月销量超2万辆,SU7 Ultra更是在开售两小时内完成年度大定目标。雷军将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但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背后,是北京亦庄一期工厂产能利用率已突破200%的残酷现实。工厂实行双班倒、机器停机时间压缩至4小时/天,这种“超频”生产模式虽能短期应急,却暗藏设备损耗和质量风险。
更严峻的是,第二款车型YU7和规划中的第三款车N3即将加入战场。YU7定位SUV市场,目标用户与SU7形成互补,业内预计其销量可能超越轿车版本;N3作为增程式大型SUV,直接对标理想和问界。若三款车型同步放量,即便二期工厂(预计6月投产)贡献6万辆产能,现有体系仍存在至少20万辆的缺口。
选址迷雾:武汉为何成为关键变量?
面对产能缺口,小米汽车的扩产路径逐渐清晰——新建工厂或改造闲置产能。近期围绕武汉的传闻甚嚣尘上:从云峰工厂招聘工程师到本特勒焊接生产线备案,再到地方政府与东风集团的博弈,武汉似乎成为小米的“最优解”。
武汉的优势显而易见:
- 产业基础雄厚:作为传统汽车重镇,武汉聚集了14家整车厂和1200家零部件企业,供应链成熟度远超新选址;
- 区位辐射力强: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可高效覆盖中西部市场,与北京的北方基地形成互补;
- 政策红利加持:湖北省政府主动撮合小米与东风合作,后者因岚图品牌补贴问题对代工模式态度摇摆,但闲置的云峰工厂产能(年30万辆)恰能匹配需求。
不过,合作仍存变数。东风不愿沦为代工厂的诉求与小米追求效率的诉求存在冲突,而补贴政策的调整可能影响东风的决策天平。若谈判顺利,武汉工厂或成为小米首个“轻资产”扩产模板——利用现有产能快速爬坡,避免重资产投入的风险。
行业启示:产能即话语权
小米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底层逻辑:在智能化和品牌营销趋同的背景下,产能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小鹏G6因供应链短缺导致交付周期拉长、智界S7因工厂投产延误口碑受损,均是前车之鉴。
对小米而言,扩产不仅是满足订单需求,更是抢占市场窗口期的关键。高盛和瑞银的预测显示,若2026年销量突破60万辆,现有产能缺口将达40万辆。这意味着小米需在今明两年内至少新增两座工厂,否则可能重蹈“饥饿营销”的覆辙——尽管其当前缺货源于真实产能不足,但消费者对“小米式交付延迟”的容忍度存疑。
未来展望:速度与质量的平衡术
小米汽车的扩产战略需解决两大矛盾:
- 短期冲刺与长期质量:极限产能利用率虽能解燃眉之急,但需警惕质量波动风险。参考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爬坡经验,平衡效率与品控是关键;
- 代工模式与自建工厂的博弈:武汉云峰工厂若合作成功,或开创“地方政府+主机厂+新势力”的三方共赢模式,但若谈判破裂,小米需转向自建工厂,周期可能延长至18个月以上。
在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阶段,小米能否复制手机业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能扩张的速度与质量。当雷军喊出“10年投入100亿美元”时,市场更关注的是:这些资金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能,让每一份订单都不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