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大涨后信达生物要募资 43 亿港元做研发,这两款药受关注

继荣昌生物、科伦博泰、君实生物之后,又有港股创新药公司发布配售募资信息。

6 月 25 日盘后,信达生物发布公告称,拟配售股份 5500 万股,募资约 43.10 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 42.65 亿港元。

据公告,该配售股份约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 3.33%,以及完成配售后经扩大已发行股份总数的 3.22%。配售价较 6 月 25 日收盘价 82.40 港元 / 股折让约 4.90%,较此前连续五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 79.91 港元 / 股折让约 1.94%,相当于配售股份净价约为 77.55 港元 / 股。

公司称,本次配售所得净款项的 90%,即 38.39 亿港元将用于推进公司临床和临床前重点创新管线的全球研发,以及公司全球设施设备布局;另 10% 将用于公司日常运营。

6 月 26 日,信达生物股价走低,截至发稿报 77.850 港元 / 股,跌 5.52%,当下市值 1286 亿港元。

同日,信达生物进一步表示,前述管线涉及包括在今年 ASCO(美国临床肿瘤年会)披露过数据的 IBI363、IBI343 在内的肿瘤与非肿瘤创新管线,以实现 2030 年 5 个分子进入 MRCT(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III 期开发的目标,全球设施设备布局主要为支持上述所提管线的全球开发。

实际上,2024 年,信达生物 Non-IFRS(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Non-IFRS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分别为 3.32 亿元、4.12 亿元,双双首次转正。

今年 3 月的业绩沟通会上,信达生物董事长兼 CEO 俞德超称公司提前一年完成 EBITDA 转正的目标、重申了 2027 年达到 200 亿元产品收入的目标,并首次提出前述 “到 2030 年实现 5 条管线进入全球多中心 III 期临床研究” 目标。

这其中,前述 IBI-363、IBI-343 开发进度靠前且备受市场关注。前者是全球首创的 PD-1/IL-2α-bias 双抗;后者则是一款靶向 CLDN18.2 的 ADC(抗体偶联药物)。

信达生物对 IBI-363 的定位是下一代 IO(肿瘤免疫)疗法。目前,该药已启动首个关键注册 Ⅱ 期研究,与帕博利珠单抗(俗称 “K 药”)头对头,治疗未经免疫治疗的粘膜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且该药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适应证已获美国食药监局(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和国家药监局(NMPA)突破性疗法认证。

IBI-343 则正在展开治疗胃癌的 III 期临床、治疗胰腺癌的国际多中心 I 期临床。这两个适应证也均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名单,胰腺癌适应证还获美国食药监局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今年 6 月的美国临床肿瘤年会上,信达生物口头报告了 IBI363 在免疫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三项免疫耐药及冷肿瘤中的 I/II 期临床数据,及 IBI-343 治疗胰腺癌的 I 期临床数据。

基于这些积极数据,高盛、摩根大通均调高了对信达生物的目标价。如摩根大通在 6 月初的研报中提到,其预测前述两款药在国内的销售额将提高,并增加潜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因为其认为信达生物将对外授权这两个产品,或自己来做这两款药的全球开发。

实际上,出海 BD(商务拓展)预期也是今年上半年、尤其是 6 月以来港股创新药行情走高的根本原因,业内甚至不乏 “预告式” BD 信息。

一位国内已完成多项国内外授权交易的创新药公司创始人分析,在现阶段,通过授权交易出海,来实现国内创新药资产的价值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交易中,创新药公司能获得现金流回报,也能提升估值、用以再融资,来推进公司进一步发展。这一路径已经出现且得到验证,业界和市场自然趋之若鹜。

对于公司近期 BD(商务拓展)预期,信达生物则表示,公司对全球合作始终持开放积极态度,会持续推进和业界交流沟通,如有进展会及时对外沟通。

另在国内市场中,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即将获批。其是该公司心血管代谢(CVM)领域的基石性产品,也被认为是信达生物 2027 年能达成 200 亿元产品收入目标的重要因素。该产品由信达生物引进自礼来,与后者的替尔泊肽一样,玛仕度肽也作用于双靶点。获批上市后,其在国内如何与替尔泊肽抢食市场也值得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