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内,全球顶尖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齐聚”2025国际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论坛”。这场以”重构生命密码”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揭示了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最新突破,更勾勒出一场关乎人类健康、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的深刻变革。

从”治疗疾病”到”预防衰老”:合成生物学的医疗革命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Brian Kennedy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提出:”我们不能等到疾病发生才干预,而应在健康状态下主动管理衰老进程。”这一理念的转变,依托于合成生物学构建的”衰老时钟”——通过分析DNA甲基化等组学数据,科学家能精准预测个体的生理年龄,并开发个性化干预方案,如定制化膳食补充剂或药物,延缓特定衰老维度。
这一突破催生了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长寿产业”。合成生物学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既能设计新型抗衰老分子,也能高效生产高纯度营养补充剂。例如,通过改造微生物合成特定肽类物质,可靶向清除衰老细胞,为抗衰治疗提供新路径。
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化路上的成本突围
在攻克癌症、遗传病等领域,细胞与基因治疗(CGT)被视为”终极武器”。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展示的最新案例中,科学家利用CRISPR技术改造免疫细胞,使其精准识别并摧毁肿瘤细胞;同时,通过合成生物学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可直接修复致病基因突变。
然而,高昂的成本成为产业化最大瓶颈。欧洲某CAR-T细胞疗法单剂价格高达数十万美元,远超普通患者承受能力。普陀区中心医院院长潘曙明指出:”解决方案需学界、产业界与监管部门协同创新。”中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有望通过工艺优化和规模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例如,采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技术可减少设备投入,而连续发酵工艺能提升生产效率。国际生物孵化机构”以终为始”的创新模式——从研发初期即规划商业化路径——也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重构营养体系:微生物”细胞工厂”的绿色革命
合成生物学正在颠覆传统食品工业。通过改造酵母、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科学家已能高效生产维生素、甜味剂甚至人造肉蛋白。华东理工大学魏东芝教授强调:”真正的挑战在于全链条产业化——从菌株设计到发酵工艺,再到分离纯化,每个环节都需突破。”以角鲨烯生产为例,传统方式依赖捕杀鲨鱼,而合成生物学利用葡萄糖作为原料,在发酵罐中即可规模化生产,既环保又经济。
上海交通大学瞿旭东教授指出,国内企业需避免同质化竞争:”技术极致化与监管沟通同样重要。”科汉森公司前亚太区总监江华建议,企业应提前布局全球合规体系,利用专利壁垒构建竞争优势。例如,通过扎实的临床数据证明合成食品的安全性,可加速审批流程。
未来展望:从”生命编程”到可持续发展
论坛闭幕式上,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发布《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该领域将催生万亿级市场。从抗衰医疗到绿色制造,合成生物学正以”编程生命”的方式,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言:”我们不再满足于治愈疾病,而是要主动设计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命形式。”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或许将重新定义”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