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创业大赛: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革命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双碳”目标倒逼的背景下,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2025年6月,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期间,”创新驱动·绿色未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大赛清洁能源领域决赛落下帷幕。这场汇聚顶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精英的赛事,不仅展现了我国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更揭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如何加速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路径。

能源生产:突破效率瓶颈的技术革命

在光伏领域,传统晶硅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物理极限,而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片成为亮点。这种新型材料凭借独特的晶体结构,在100×100mm的尺寸上实现了20%的转换效率,且可应用于新能源车、建筑一体化光伏等场景,为分布式能源提供了新可能。

氢能作为零碳能源的代表,其成本问题一直是产业化的主要障碍。涌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纳米技术重构催化剂结构,用二氧化钛等低成本材料替代贵金属铱的核心活性位点,使催化剂用量减少70%,显著降低了绿氢制备成本。这一突破直击氢能经济的核心痛点,为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

此外,中科院理化所的光流体膜反应器实现了太阳能全光谱分级利用,能量转换效率突破10%;上海理工大学团队开发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将工业废气转化为丙酮,开创了碳循环的经济模式;重庆大学的”格构式”风电塔架则通过创新结构设计提升了风力发电的稳定性与效率。这些技术从不同维度拓展了清洁能源的边界。

储能与应用:场景化解决方案的多元化探索

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的关键。同济大学研发的新型结构电容器以50Wh/kg的比能量和30万次循环寿命,成为传统超级电容器的升级替代品;中南大学的金属燃料电池通过海水激活,无需充电即可长时间续航,特别适用于深海探测等极端环境。

制冷技术的低碳化同样引人注目。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开发的”电卡效应”制冷薄膜,以6.5kW/kg的功率密度实现零碳排放,未来可应用于数据中心温控,为算力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循环再生:从废弃物中挖掘资源价值

塑料污染治理是全球性难题。华东师范大学团队通过金属催化机制开发出逐级降解模型,可将不同种类塑料精准分解为化工原料;其研发的光降解助剂还能通过颜色变化直观显示降解进度,解决了回收分类的标准化问题。

在工业固废领域,潍坊泓铭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分层煅烧技术将煤矸石转化为高强度陶粒,应用于沙漠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了”变废为宝”。

大赛机制创新:加速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推手

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四轮评审机制(初审、复审、尽调、决赛),尤其注重实地调研项目公司的商业化潜力,显著提升了技术落地的成功率。管委会委员范霁红强调:”产学研协同是核心,政府、资本与企业的合力是转化的关键。”目前,多个获奖项目已获得融资意向,展现了大赛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绿色转型的长三角样本

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术比拼,更构建了一个”需求对接—技术攻关—产业孵化”的闭环生态。随着更多颠覆性技术从长三角走向全国,这场绿色革命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