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缘起:网友曝光引发舆论关注
6月中旬,一则关于”西藏冈仁波齐大断崖拍摄需支付800元费用”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据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景区入口处竖立着一块醒目的公示牌,明确标注”拍摄收费800元/人”,并附有收款二维码。这一收费标准远超常规旅游景点定价,迅速引发公众质疑:”圣地拍摄为何如此昂贵?””是否经过物价部门审批?”
冈仁波齐作为藏传佛教、印度教和苯教共同认定的”神山”,每年吸引数十万国内外信徒与游客。其标志性景观大断崖以险峻地貌和独特光影闻名,是摄影爱好者的必拍之地。此次收费争议不仅触及游客权益问题,更涉及宗教文化场所的商业化边界讨论。
二、官方回应:第三方企业违规操作
6月19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确认涉事收费主体为当地一家未具名的”第三方企业”。通报指出:
- 未经批准擅自收费:该企业未取得物价部门许可,私自设立收费项目;
- 标准远超合理范围:800元/人的定价缺乏成本核算依据,涉嫌暴利;
- 公示程序违规:未通过政府平台公示收费标准,单方面立牌收费。
普兰县政府随即采取三项措施:责令企业立即停止经营行为、拆除违规公示牌、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同时承诺将联合文旅、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严查景区”乱收费”现象。
三、深度调查:商业化与保护的博弈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涉事企业疑似通过”承包经营”模式介入景区管理。当地知情人士透露,该企业可能以”环境维护费””拍摄许可费”等名义向游客收费,但实际资金流向与用途不透明。
争议焦点集中在两点:
- 宗教文化场所的商业化界限:冈仁波齐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其公共属性如何保障?
- 监管漏洞:第三方企业如何绕过审批程序进入景区?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西藏自治区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将重新评估全区景区特许经营制度,明确”非营利性宗教场所不得商业化”的红线,并建立收费公示”双审核”机制(文旅部门+市场监管部门)。
四、游客与信徒的双重影响
事件曝光后,不少计划前往冈仁波齐的旅行团紧急调整行程。”原本冲着大断崖的日出去的,现在担心被强制收费。”北京游客李女士表示。更引发关注的是宗教信徒的朝圣需求——部分藏族群众认为,收费行为是对信仰的亵渎。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专家指出:”类似事件暴露出我国世界遗产地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如何平衡保护、公益与适度商业化?需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收费的场景(如宗教仪式区、公共观景台)。”
五、后续整改与长效机制
截至发稿,涉事公示牌已拆除,企业负责人正接受调查。普兰县政府宣布启动三项长效机制:
- 收费项目白名单制度:所有经营性收费需提前报批并公示;
- 宗教场所特别保护条款:禁止企业介入核心朝圣区域经营;
- 游客投诉快速响应通道:设立24小时旅游警务热线。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同步发文,要求全区开展景区收费专项整治,重点排查”未批先收””捆绑收费”等问题。
六、记者手记:守护圣地的公共性
冈仁波齐的这场风波,本质是高速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间的碰撞。当商业资本试图量化一切资源时,如何守住神山的”神圣性”?或许答案藏在普兰县通报的最后一句话中:”任何经营活动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生态环境。”
对于游客而言,这场争议也是一次提醒:在向往远方之前,不妨多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禁忌与管理规定——真正的尊重,从遵守规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