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棋为桥 共绘中非友谊新篇章

——2025中国-非洲国际象棋友谊交流赛在长沙圆满举行

一、赛事盛况:智慧交锋中的文化交融
2025年6月15日,长沙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迎来了一场跨越洲际的智力盛会——2025中国-非洲国际象棋友谊交流赛在雨花非遗馆正式开幕。来自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加纳、南非等非洲国家的棋手与中国顶尖选手齐聚一堂,在64格棋盘上展开8轮激烈角逐。赛事采用国际棋联最新规则,结合舍维宁根制团体对抗形式,每方25分钟基础时间加10秒读秒的快棋赛制,既考验选手的战略布局能力,也展现了即兴应变的水准。

开幕式上,长沙市副市长在致辞中强调:”国际象棋是中非文化交流的绝佳载体。棋盘上的每一步棋,都是对和平与合作的诠释;每一场对弈,都在书写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故事。”这一理念贯穿赛事始终——比赛间隙,非洲选手身着民族服饰参观马王堆汉墓陈列馆,中国棋手则学习非洲鼓乐节奏;赛场外的文化长廊里,”楚河汉界”与”非洲图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动的跨文化对话图景。

二、创新模式:”三位一体”深化合作内涵
区别于传统体育赛事,本届交流赛开创性采用”赛事+走访+文化交流”三维模式,将竞技体育、经贸合作与人文互动深度融合:

  • 经贸纽带:选手们集体参与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见证非洲咖啡、手工艺品与中国茶叶、丝绸的现场交易,感受中非产业链互补潜力。
  • 非遗传承:在湖南雨花非遗馆,非洲棋手体验湘绣针法,中国选手学习非洲木雕技艺,国际象棋的理性思维与传统艺术的感性表达碰撞出新的火花。
  • 教育播种:赛事期间举办的”国际象棋进校园”活动中,来自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与非洲小棋手展开车轮战。12岁的长沙少年李昊然表示:”和非洲朋友下棋让我明白,胜利不是唯一目标,理解对手更重要。”

三、战略意义:小棋子撬动大格局
这场看似平静的棋类赛事背后,折射出中非合作的深层逻辑:

  1. 软实力建设:国际象棋作为全球共通的语言,成为超越政治制度、文化差异的沟通媒介。数据显示,非洲国际象棋人口近五年增长300%,中国注册棋手突破500万,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2. 青年交流桥梁:参赛选手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75%。通过建立”中非国际象棋青年训练营”机制,两国正构建常态化人才培养体系。
  3. 数字经济机遇:赛事技术支持方Swiss Manager公司透露,正与中非企业洽谈开发非洲在线棋类教育平台,预计覆盖10万青少年用户。

四、未来展望:从长沙出发走向世界
闭幕式上,非洲国际象棋联合会秘书长迪亚涅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沙之行让我们看到,体育可以成为发展的催化剂。我们计划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埃及、肯尼亚等国家。”据悉,2026年赛事或将增设女子组别,并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训练系统。

这场持续六天的智力盛宴虽已落幕,但中非合作的棋局正迎来新开局。正如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所言:”当中国智慧遇上非洲热情,我们不仅在培养棋手,更在培育一代具有国际视野的文明使者。”从楚河汉界到撒哈拉沙漠,小小棋子正在书写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2025中国-非洲国际象棋友谊交流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两国人文交流提供了创新范式,更展现了体育外交在新时代的独特价值。当棋手们收拾行囊离开长沙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奖牌与回忆,还有对跨文化合作的深刻理解——这或许正是这场赛事留给世界最宝贵的遗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