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再掀热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东莞”返场”演绎谍战浪漫

一、现象级舞剧三度登陆东莞,票房火爆见证艺术魅力
2025年6月27日至29日,被誉为”中国舞剧现象级作品”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第三度亮相东莞玉兰大剧院,连续四天的演出中,首场门票已告售罄,其余场次售票率突破八成。这部融合谍战叙事与舞蹈美学的作品,自2018年首演以来已巡演超730场,其”返场”东莞不仅彰显了作品的持久生命力,更折射出大湾区观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

该剧由中国舞蹈界”黄金搭档”韩真、周莉亚执导,上海歌舞团倾力呈现。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半打磨剧本,将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为舞剧,以李白烈士为原型,讲述上海地下党员李侠与妻子兰芬潜伏敌营十二年的生死故事。导演韩真曾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舞蹈语言,让观众触摸到那个年代革命者的体温。”

二、电影级舞台美学:用肢体语言解构红色记忆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呈现堪称”移动的史诗”。26块可移动景片与多媒体投影技术交织,将老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报馆暗室、雨夜枪战等场景浓缩于方寸舞台。舞美设计秦立运透露:”每一块景片的移动都暗含叙事节奏,比如报馆场景中旋转的印刷机道具,既象征情报传递的紧迫,也隐喻历史洪流的不可逆。”

剧中经典片段《渔光曲》的旗袍舞段,将东方美学推向高潮。身着素雅旗袍的女舞者以蒲扇为笔,在慢板音乐中勾勒出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与随后骤然爆发的枪战场景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柔美与暴力”的碰撞,正是编导对”谍战浪漫主义”的独特诠释——革命者的温情与信仰,恰恰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里。

三、从历史到当下的精神共鸣:东莞文旅的新名片
此次演出恰逢东莞大力发展”周末游经济”的关键时期。作为”湾区周末IN东莞”品牌的重要活动,玉兰大剧院本年度已集结《孔雀》《只此青绿》等20余部精品剧目。《电波》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演出矩阵,更以”红色文旅”为切口,推动历史教育与艺术消费的融合。

东莞文化馆馆长黄晓丽指出:”这部剧的成功在于它回答了当代观众的核心追问——信仰如何转化为日常行动?剧中李侠夫妇用十二年潜伏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这种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为珍贵。”数据显示,东莞近年文旅消费中,25-35岁群体占比达62%,《电波》的年轻观众比例同样超过五成,证明主旋律作品完全能通过创新表达赢得市场。

四、舞剧产业的”东莞现象”:从观演到创作的生态链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正从单纯的演出消费地转向产业参与者。本地院团已启动舞剧《东莞东》的创排,聚焦改革开放中的城市故事。这种”引进经典+孵化本土”的双轨模式,恰与《电波》传递的精神一脉相承——正如剧中那封穿越战火的电报,今天的东莞也在用文化创新传递着城市的心跳。

随着四场演出的临近,玉兰大剧院周边已形成”观剧经济圈”,旗袍体验店、老上海主题咖啡馆等衍生业态悄然兴起。这或许印证了艺术评论家的话:”真正的文化IP不仅能打动人心,更能激活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