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再掀热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东莞”返场”演绎谍战浪漫

2025年6月,东莞玉兰大剧院即将迎来一场文化盛宴——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第三度登陆东莞,于6月27日至29日连演4场。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热议,目前首场演出票已全部售罄,其余场次售票率超八成,足见这部作品的号召力。作为中国首部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独特的艺术形式重现革命历史,将红色记忆与现代舞台美学完美融合,成为近年来国内演出市场的”爆款”之作。

红色经典的重生:从电影到舞剧的跨媒介叙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源自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同名电影,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李白为原型。舞剧保留了电影的核心情节——上海地下党员李侠与妻子兰芬潜伏敌营十二年,在刀尖上传递情报、用生命守护信仰。但不同于电影的线性叙事,舞剧通过舞蹈语言、舞台设计和多媒体技术,赋予这段历史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张力。

总编导韩真、周莉亚曾表示,创作团队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例如,剧中运用”平行式蒙太奇”手法,将李侠与兰芬不同人生阶段的场景交织呈现,既展现了二人从革命友谊升华为刻骨爱情的历程,也暗喻了革命年代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结。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在短短两小时内,感受到十二年风雨历程的浓缩与升华。

舞台上的”电影级”美学:东方诗意与谍战悬疑的碰撞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呈现堪称一场视觉革命。26块可移动景片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相结合,将老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报馆、旗袍裁缝店等标志性场景动态切换,营造出”移步换景”的沉浸感。雨夜枪战、暗室电报、弄堂烟火等场景在光影流转中瞬息万变,观众仿佛置身于谍战电影的镜头之中。

剧中一段曾亮相春晚的《渔光曲》片段更成为全剧的”诗眼”。身着旗袍的女子群舞,以蒲扇轻摇的柔美动作,与战火纷飞的残酷背景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设计,既是对海派文化的致敬,也隐喻了革命者在黑暗中坚守希望的精神内核。

东莞文旅新名片:”湾区周末IN东莞”的旗舰项目

此次《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东莞之行,恰逢当地文旅品牌”湾区周末IN东莞”的推广期。作为该品牌的核心板块,东莞玉兰大剧院今年推出音乐剧节、舞蹈艺术节、城市戏剧节等系列活动,旨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消费高地。

除《电波》外,今年东莞的演出阵容堪称”顶流”:杨丽萍导演的2022版舞剧《孔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只此青绿》、王亚彬编导的《西游》等作品将陆续登场。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推动东莞从”制造业名城”向”文化创意之都”转型。

现象级舞剧的”长红”密码

自2018年首演以来,《永不消逝的电波》已巡演超730场,其成功背后是创作团队对艺术与市场的精准把握:

  1. 题材优势:谍战题材自带悬疑张力,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2. 艺术创新:舞蹈语言突破传统叙事,多媒体技术赋予舞台电影质感;
  3. 市场运营:通过巡演+驻场模式扩大影响力,形成”口碑效应”。

在文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这部舞剧不仅是一次红色教育,更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沉浸式剧场体验”。东莞站的连演4场,既是市场对优质文化产品的肯定,也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新动能。

结语
当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演员最后一次谢幕时,东莞观众或许会想起剧中那句台词:”电波永不消逝,信念永不熄灭。”这部作品用舞蹈书写历史,用艺术点亮城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而东莞,也正以这样的文化IP为支点,撬动更大的文旅产业发展空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