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被时间切割的叙事:从宠物离别到哲学叩问
在动画电影《时间之子》的开场,金沙如沙漏般倾泻的镜头里,藏着导演于奥与周铁男未说尽的私人记忆。2023 年某个凌晨,两人共同饲养的小狗突然离世,这场没有预兆的告别像一把钝刀,剖开了他们对「时间暴力」的认知 —— 原来人生中最沉重的离别,往往披着「猝不及防」的外衣。
这种痛感被转化为影片的核心隐喻:男主角十七手持「时轮」却无法逆转爱人千晓的记忆衰退,当两人在金沙岛上相望却不相知时,镜头里流动的金色沙粒既是时间的具象化,也是命运的囚笼。于奥在采访中提到一个被删减的分镜:千晓临终前将手覆在十七的时轮上,沙粒突然逆向流动,却只换回三秒的记忆闪回 ——「我们想证明时间不是线性的救赎工具,而是带着獠牙的反派,它允许重逢的幻觉,却不给予改写的可能。」
这种对时间的悲观诠释,暗合了现代人的情感困境。于奥以「沙漏哲学」解构传统离别叙事:当多数作品将离别归咎于命运或人为,《时间之子》却让时间本身成为冲突的根源。就像片中那句台词「相遇是离别的倒计时」,这种将时间拟人化的处理,让动画超越了简单的爱情故事,成为探讨存在主义的媒介。
二、声线里的角色重塑:王俊凯与周深的双重解构
在十七冷峻的面具下,藏着王俊凯对角色的细腻拆解。为了塑造这个「被时间训练的杀手」,他在录音棚做了三件事:首先将台词速度降低 0.3 倍,用气声模拟长期压抑的呼吸频率;其次在「时轮在这」的呐喊中加入破音处理,让机械指令带上人性裂痕;最后主动设计了「指尖颤抖」的声线细节 —— 这些二度创作源于他对角色的理解:「十七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时间让他的情感成了过期罐头。」
周深为导演阿木配音时,则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这个融合了新人导演热血与留洋背景的角色,在他口中诞生了独特的「声线辩证法」:说到电影梦想时,声线会自然上挑 3 个音阶,模拟眼睛发光的生理反应;而在喊出「记得给我写信」时,他刻意让尾音卡在喉间,制造哽咽前的窒息感。于奥透露,这段即兴发挥让录音棚全员沉默 ——「周深的声音有穿透画面的能力,他让阿木的眼泪在观众耳膜上落了地。」
两位配音演员的选择,暗合了影片对「时间质感」的双重表达:王俊凯的声线带着少年感的磨砂质地,恰似被时间打磨的旧物;周深的声线则如水晶般剔透,象征未被时间侵蚀的纯粹。这种声音设计与角色命运形成互文,让听觉体验成为叙事的第二维度。
三、金沙特效里的行业突围:原创动画的破局密码
《时间之子》的制作日志里,记录着一组惊人数据:金沙岛场景单帧渲染耗时 4 小时,全片累计消耗 12000 小时算力,导致制作团队在冬天关闭暖气 —— 这些数字背后,是原创动画在技术与艺术间的艰难平衡。于奥坦言,最初的金沙设计稿被推翻 27 次,直到某天在故宫看到阳光下的铜缸锈迹,才找到「时间氧化感」的视觉灵感:「我们要的不是流畅的沙流,而是带着颗粒感的时间结痂。」
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折射出原创动画的生存困境。没有 IP 改编的流量基础,团队只能在剧本上死磕两年:十七的时轮设计参考了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千晓的服饰刺绣藏着《诗经》里的离别诗句,甚至阿木导演椅上的编号「35mm」,都是对胶片时代的致敬。于奥用「考古式创作」形容这个过程:「我们在现代人的情感废墟里,挖掘属于中国人的离别美学。」
对比《哪吒 2》等爆款的工业化路径,《时间之子》选择了另一条路 —— 用文化母题构建情感共鸣。片中反复出现的「忘川石」意象,脱胎于《山海经》的记载,却被赋予了新解:石头上的纹路不是天生的,而是无数离别者的眼泪冲刷而成。这种将传统符号当代转译的手法,让动画在豆瓣收获 8.2 分的评价,证明原创内容仍有破圈可能。
四、后记:当时间成为共同的反派
采访结束时,于奥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分镜稿说:「其实每个创作者都是十七,拿着时轮却改不了故事走向。」但《时间之子》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 它让观众在金沙流动中,看见自己与时间的博弈:那些没说出口的道歉,那些来不及拥抱的告别,都在银幕上凝结成发光的沙粒。
正如影片结尾那句台词:「时间带不走的,是我们把离别种成的希望。」当国产动画开始直面时间的残酷,或许才真正找到了与观众对话的密钥 —— 不是用特效堆砌奇观,而是用情感的砂纸,打磨出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的时光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