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上海图书馆东馆内气氛庄重而热烈。由上海图书馆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上海图书馆藏稿钞珍本丛刊》首发座谈会在一片掌声中拉开帷幕。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温泽远共同为新书揭幕,标志着这项历时二十余载、凝聚数百人心血的古籍整理工程正式面世。这部汇聚近百种稀见稿本、钞本的七十册巨著,不仅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文献,更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典范。

二十年磨一剑:从资源发现到学术突破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显功在座谈会上回顾了《丛刊》的编纂历程。早在二十多年前,学者们便注意到上海图书馆馆藏中丰富的稿钞本资源,这些未经刊刻的手写文献,因其稀缺性和原始性,被视为“文献化石”。然而,受限于技术条件与学术积累,这些珍本长期“沉睡”于库房。黄显功坦言:“我们始终挂心于此,希望让它们走出‘深闺’。”
2010年后,随着古籍数字化与影印技术的成熟,项目正式启动。编委会以“最高等级珍本”为标准,从数万件稿钞本中精选近百种,涵盖史地、经学、文学等领域。例如,其中几种史地类文献为首次公开,其独特的文献形态和学术信息,为研究明清社会提供了全新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钟翀评价:“稿钞本作为‘活态史料’,其价值远超刻本——它们保留了作者修改痕迹、批注甚至创作思路,是解读历史的第一现场。”
十年磨砺:出版背后的精益求精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孙瑜透露,《丛刊》从调研到成书耗时近十年。期间,团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版本甄别,需通过笔迹、纸张、印章等多重考证确定文献真伪与年代;二是影印质量,既要还原手写体的细节,又要确保长期保存的耐久性。为此,出版社特邀古籍修复专家参与调色,采用高精度扫描与手工校色结合的方式,最终实现“下真迹一等”的效果。
更艰巨的是学术考订工作。编委会为每部文献撰写提要,考证作者生平、成书背景及版本源流。例如,一部清代学者未刊稿本中,竟夹杂着与《四库全书》编纂相关的批注,为研究清代学术审查制度提供了关键线索。这种“深耕细作”的态度,使得《丛刊》不仅是一部影印集,更成为兼具目录学与史料价值的学术工具书。
跨界合作:图书馆、出版社与学界的“三位一体”
座谈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严佐之特别强调了合作模式的意义。上海图书馆提供资源与学术支持,出版社承担技术与传播职能,高校学者则贡献研究力量,三者分工明确又相互渗透。这种模式延续了自上世纪“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以来的优良传统,也被视为破解古籍保护与利用矛盾的“上海方案”。
钟翀指出,此类合作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稿钞本的价值需通过数字化、数据库建设才能最大化释放。”据悉,《丛刊》配套的数字资源库已在规划中,未来学者可通过关键词检索、图像对比等功能高效利用文献。
文化使命:让“绝学”走向大众
陈超在致辞中强调:“古籍保护不仅是保存,更是激活。”《丛刊》的出版,既回应了学界对原始文献的渴求,也通过出版这一“现代媒介”,让原本束之高阁的珍本走向公众。温泽远透露,出版社计划推出普及读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解读《丛刊》中的故事,如明清文人的手稿修改痕迹、地方志编纂中的民间记忆等。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评价,《丛刊》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籍整理进入“精细化时代”。它不仅是对上海图书馆馆藏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探索出一条“学术引领、技术赋能、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正如黄显功所言:“我们以‘继绝学’为己任,但真正的绝学从不是锁在柜子里的——它需要被阅读、被讨论、被赋予新的生命。”
随着《丛刊》的首发,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已然开启。当学者们的笔迹透过影印页清晰浮现,历史的温度与文明的重量,便在这一刻穿透纸背,直抵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