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记忆:从木刻版画看抗战精神的视觉建构

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的展厅内,一组组黑白分明的木刻版画在灯光下泛着历史的微光。这些来自上海图书馆馆藏的珍贵图像文献,构成了”红色印迹”主题展的核心叙事。当观众驻足于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木刻连环画前,那简洁有力的线条仿佛将人们带回了1941年那个血染狼牙山的悲壮时刻——五位八路军战士在弹尽粮绝之际,宁死不屈,纵身跃下悬崖。这组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见证方式,通过刀与木的碰撞,将民族气节凝固为永恒的视觉符号。

木刻版画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这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艺术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鲁迅先生曾大力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将其视为唤醒民众、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抗战爆发后,木刻版画因其制作简便、传播迅速、表现力强等特点,迅速成为抗日宣传的重要媒介。展览中展出的大量作品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表现前线战斗的激烈场面,还是刻画后方民众的支援行动,这些黑白分明的画面都以其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最有效的”图像宣传品”。

《南市难民区成立》这幅漫画影印件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人道主义故事。法国耶稣会士饶家驹在上海租界内设立的南市难民区,在1937年至1940年间保护了近20万中国平民免受战火蹂躏。这幅作品不仅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更体现了国际友人在中国抗战中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图像文献往往具有双重见证价值——它们既是中国人民苦难与抗争的记录,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认知形成的视觉依据。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抗战记忆如何被建构、被传播、被不同群体解读。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编辑的《China in Black & White》则展示了抗战图像的跨国传播路径。这本在美国和加拿大出版的木刻作品集,首次将中国抗战题材的木刻艺术系统介绍给西方读者。82幅精选木刻作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生活和精神面貌。这种跨文化传播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抗战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作为跨越语言障碍的视觉语言,在构建中国抗战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徐之凯的观点指出了图像文献的多维解读价值。确实,这些抗战图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档案和精神载体。从历史学角度看,它们记录了抗战时期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图像符号本身构成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话语”;而社会学视角则能揭示这些作品与社会动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图像文献中蕴含的”红色印记”并非单一的政治宣传,而是包含了复杂多元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既有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也有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讴歌;既有对牺牲者的深切缅怀,也有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纸质图像文献的保存与展示具有特殊意义。它们提醒我们,在虚拟影像泛滥的时代,物理存在的纸质文献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物质真实性”。每一道木刻线条的痕迹,每一处铅笔修改的印记,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温度和时代记忆。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展陈方式,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这些图像文献的质感与细节,从而建立起更为直接的历史连接。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抗战图像的记忆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加工将零散的历史碎片整合为连贯的叙事,通过视觉符号将抽象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出版者、传播者以及普通观众都参与其中,共同塑造了关于抗战的集体记忆图景。这种记忆不是静态的档案记录,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被重新诠释和赋予新意的活态存在。

“红色印迹”主题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历史,更在于启发思考:在图像泛滥的当代社会,我们如何辨别真实与虚构?如何从历史图像中汲取精神力量?如何让抗战记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凝聚民族共识的作用?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但展览通过精心挑选的图像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起点和讨论的平台。

当观众走出展厅,这些黑白分明的抗战图像或许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些”刀锋上的记忆”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最黑暗也最光辉的岁月,更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告诉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身份认同之中。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这样的展览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警示与启迪——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