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石窟寺作为承载千年文化的瑰宝,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然而,岁月的侵蚀、自然环境的变迁,正不断威胁着这些珍贵文物的安全。2025 年 6 月 9 日至 11 日,一场以 “气象赋能文物保护・守护中华文明瑰宝” 为主题的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研讨会,在甘肃敦煌隆重召开,为石窟寺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契机。

此次研讨会由甘肃省气象局、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来自气象、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代表。会议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建立国内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业务交流机制,共同探讨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的新举措、新思路,进一步强化气象旅游资源供给和文物保护气象服务。
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围绕气候与文化遗产、气候变化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与适应,以及文物保护与气象影响科学研究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国家气候中心、甘肃省气象局、山西省气象局、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纷纷带来特邀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展示了各自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更为全面了解文物保护的现状与需求,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山西省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和甘肃省气象局的代表,聚焦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围绕文物保护气象服务、生态屏障建设,以及突发性强降水、高温、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对洞窟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就文化遗产风险识别模型的建立等关键问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见解。大家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探索着石窟寺保护的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研讨会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诞生了。受中国气象局、国家文物局指导,由甘肃省气象局牵头,山西省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共同发起建立的文物保护气象服务联盟在敦煌正式成立。这一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国内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气象数据共享、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为石窟寺保护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气象服务。
甘肃,这片东西蜿蜒约 1600 公里的土地,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宝库。这里的石窟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价值极高,构成了一部相对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史,被誉为 “中国石窟艺术之乡”。多年来,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甘肃省气象部门一直在不懈努力。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在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等地建设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对石窟周边的环境气象进行精准观测,并实现了数据共享。每当重要重大气象过程来临,气象部门都会第一时间向敦煌研究院等相关单位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及建议。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这座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风沙洗礼,壁画和洞窟结构面临着诸多挑战。气象部门通过持续的气象观测和研究,深入了解温度、湿度、风沙等气象因素对莫高窟的影响规律。他们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了专门的气象预警模型,能够提前预测可能对莫高窟造成损害的气象灾害,为文物保护工作争取宝贵的准备时间。
而此次多省份共推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以及文物保护气象服务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提升保护能力。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等,都将受益于这一合作机制。不同地区的气象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将通过联盟平台,分享各自在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共同攻克难题。例如,在应对沙尘暴对石窟壁画的侵蚀问题上,甘肃和山西的相关单位可以共同研究风沙运动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在防范暴雨对洞窟结构的破坏方面,河南和甘肃的专家可以交流排水系统设计和防洪技术,提高石窟的抗灾能力。
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的推进,不仅关乎文物的保存,也对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精准的气象服务,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合理规划旅游资源,避免因恶劣天气对游客和文物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未来,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各方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石窟寺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将在气象服务的有力守护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继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