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Labubu 拍出 108 万:潮玩 IP 的破圈神话与价值迷思

一、天价拍品背后的 IP 狂欢:从盲盒到艺术品的跃迁

2025 年 6 月 10 日,永乐拍卖现场的槌声引爆了整个潮流圈 —— 高 131 厘米的薄荷色 Labubu 以 108 万元落槌,另一只 160 厘米的棕色款也以 82 万元成交。这场拍卖的震撼之处在于:当潮玩与张大千国画、雍正御瓷同场竞技时,这只 “丑萌小怪兽” 竟以碾压级价格刷新了大众认知。藏家透露,这只薄荷色 Labubu 最初购入价仅数万元,转手即实现六位数溢价,堪称当代潮玩市场的 “造富样本”。

Labubu 的爆红绝非偶然。2015 年,绘本作家龙家升赋予其 “北欧森林精灵” 的设定:9 颗牙齿、直立尖耳、调皮乐观的性格,这些反传统的萌丑设计,恰好戳中了 Z 世代对 “非完美美学” 的追捧。2019 年,第一代 “山椒鱼” 大隐藏款从 59 元原价炒至 4999 元,已初现市场疯狂;2024 年,Labubu 获封 “神奇泰国体验官”,成为蕾哈娜、贝克汉姆等明星的新宠,甚至衍生出 “有爱马仕不如有 Labubu” 的时尚梗。当银行推出 “存 5 万送 Labubu” 活动,上海网点 60 个名额秒光时,这个 IP 早已超越玩具范畴,成为年轻世代的社交货币与情感寄托。

二、稀缺性与情绪价值:潮玩拍卖的底层逻辑

策展人早早在回顾拍卖时坦言,最初曾担心流拍:“直到拍卖开始,大量观众涌进现场,连 9 个月大的宝宝都在家人帮助下竞得稀有款,我才意识到 Labubu 早已是‘雕塑级艺术品’。” 这场拍卖的核心逻辑,在于 “稀缺性” 与 “符号价值” 的双重叠加 —— 全球唯一的巨型尺寸、初代藏家的背书、艺术家龙家升的创作加持,让 Labubu 从量产盲盒摇身变为限量艺术品。

对比同场拍卖的 19 世纪钻石项链(38 万)与雍正果绿釉盘(90 万),Labubu 的高价折射出消费市场的代际更迭。“年轻人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早早指出,珠宝翡翠是硬通货,而潮玩是 “情感硬通货”—— 当 Z 世代为 “拥有 Labubu” 的身份认同付费时,其本质是在购买一种潮流话语权。摩根大通研报显示,2025 年 5 月 Labubu 搜索热度已超过 Hello Kitty,这一数据印证了其破圈速度:从洛杉矶到巴黎的泡泡玛特门店前,排队人群正在用行动诠释 “追 Labubu 的人排到了法国” 的现实。

三、积木熊的前车之鉴:Labubu 能否穿越周期?

2008 年,岳敏君联名积木熊以 120 万元成交,曾引发 “一只熊一套房” 的惊叹,但随后因盗版泛滥与新 IP 冲击,市场泡沫迅速破裂。如今 Labubu 的火爆,难免让人联想到积木熊的兴衰。但早早认为:“即使步其后尘,核心粉丝群依然稳固。” 积木熊的教训在于过度依赖资本炒作,而 Labubu 的优势在于 IP 内核的深度建构 —— 龙家升用绘本故事构建的 “THE MONSTERS” 幻想世界,让角色拥有更立体的情感联结,这与 Hello Kitty 跨越半个世纪的长青逻辑异曲同工。

潮玩市场的本质是 “圈层经济”。拍卖方强调,此次主推的是 “限量联名款”,而非普通盲盒,这意味着其价值锚点更接近艺术品收藏体系。当 Labubu 进入拍卖场,它实际上完成了从 “潮流玩具” 到 “文化藏品” 的身份认证,这种跨界破圈为 IP 注入了长期生命力。但风险依然存在:若后续量产化失控、创作迭代乏力,稀缺性被稀释,泡沫终将破裂。

四、当潮玩成为投资品:新消费时代的价值重构

Labubu 的天价拍卖,撕开了潮玩市场的冰山一角。在二手交易平台,隐藏款盲盒溢价率常达 10-20 倍,“炒娃” 现象早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但与积木熊不同的是,Labubu 的价值体系正被纳入更专业的轨道 —— 艺术家原作、限量雕塑、联名款逐渐与盲盒市场形成分层,这种专业化运作或许能延缓泡沫破裂。

正如早早所说:“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 当年轻人为 Labubu 一掷千金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个玩偶,更是对 “非标准化审美” 的认同、对圈层文化的归属,以及对稀缺性的追逐。在珠宝与潮玩并行的消费时代,价值判断不再唯一:有人为传承买单,有人为当下狂欢,而 Labubu 的神话,正是这个多元时代的缩影。

结语: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从 59 元盲盒到 108 万拍品,Labubu 用十年走完了传统 IP 半个世纪的路。它能否像 Hello Kitty 般长青,还是重蹈积木熊的覆辙?答案藏在两个维度中:当市场狂欢退去,IP 内核的文化穿透力将决定其生命周期;而拍卖场的认可,是否真能为潮玩建立可持续的价值评估体系。无论如何,这只 “丑萌小怪兽” 已经改写了潮流史 —— 至于未来,或许正如周星驰的台词:“追它的人还在排队,但前路是泡沫还是蓝海,只有时间知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