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百合”轻资产”入局定制家居:不建厂、不分利背后的商业逻辑与行业变局

一、行业背景:软体巨头的”定制焦虑”

在家居行业”大家居”融合趋势下,定制家居已成为流量入口的必争之地。A股五大头部软体企业中,顾家家居、敏华控股、慕思股份已通过自建工厂或独立品牌深度布局定制赛道,仅剩喜临门尚未跨界。而梦百合此次以”榀至”品牌高调入场,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不开设自有工厂、不侵占经销商利润,试图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实现”轻资产”扩张。

这一策略的背后,是梦百合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洞察:定制家居工厂面临非标生产、智能化投入高等挑战,而软体企业跨界定制需承担高昂的试错成本。倪张根直言:”中国有超3万家定制工厂,我们只需筛选优质代工厂,让经销商直接对接,公司不赚中间差价。”


二、梦百合的”反套路”商业模式

1. 软体为主,定制为辅的”身份互换”

与主流的”定制+软体”融合模式不同,梦百合将定制定位为软体销售的配套服务。其展厅内,定制产品与床垫、沙发并列展示,但核心仍是强化MLILY梦百合的品牌认知。”好多人拿我们的床垫当赠品,现在我们可以拿定制当赠品。”倪张根的调侃,揭示了其以软体流量反哺定制的意图。

2. 经销商主导的”去中心化”运营

  • 生产端:经销商就近选择属地化定制工厂下单,梦百合不参与生产环节,仅提供设计支持和流程管控。
  • 利润分配:定制业务收入归经销商所有,但公司通过设计标准、服务要求间接把控质量。倪张根强调:”经销商不能赚太狠,需让利设计师和工厂。”
  • 开店成本:榀至品牌融入现有门店,无需独立投资,上样费用可返还,降低经销商初期负担。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规避了重资产投入风险,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定制品牌若长期依附软体渠道,如何建立独立形象?”


三、行业对比:四大巨头的定制布局差异

企业定制布局方式核心策略现状
顾家家居自建工厂+全屋融合套餐“定制+软体”一体化整家2023年定制营收破10亿,目标50亿
敏华控股收购格调家私+自有工厂芝华仕全屋定制独立品牌渠道协同效应显著
慕思股份孵化V6家居品牌补贴经销商独立开店2023上半年新增门店104家
梦百合OEM代工+经销商主导软体流量反哺定制轻资产试水,上限存疑

顾家、慕思通过自建工厂掌握供应链话语权,但面临产能过剩风险;梦百合则选择”借船出海”,以最小成本切入市场。


四、争议与挑战:轻资产模式的AB面

优势

  • 低风险试水:数百万投入撬动定制赛道,避免重资产拖累财报。
  • 经销商激励:利润让渡增强渠道粘性,快速铺开市场。

隐忧

  • 品牌天花板:定制业务若长期依赖软体渠道,难以形成独立竞争力。
  • 服务质量风险:代工厂管理难度大,若出现交付问题易反噬主品牌口碑。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梦百合的策略更像’流量生意’,而非真正的定制赛道深耕。”


五、未来展望:定制家居的”去中心化”趋势

梦百合的尝试折射出行业新动向:定制家居的竞争已从工厂产能转向渠道整合能力。在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企业需重新定义自身优势——顾家押注全屋一体化,慕思依托睡眠经济,而梦百合则试图以”软体+定制”的捆绑销售打开增量市场。

然而,轻资产模式能否走通,取决于两点:

  1. 经销商执行力:能否在无总部强管控下保证定制服务质量;
  2. 消费者认知:榀至品牌能否摆脱”床垫附属品”的标签,建立独立价值。

若成功,梦百合或为行业提供一种低风险转型范本;若失败,则可能沦为软体业务的”配角”。这场实验的结果,值得持续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