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瑜伽裤成为中产女性的 “精神铠甲”,lululemon 曾用极致的产品力在运动服饰市场撕开一道溢价口子。然而如今,这家加拿大品牌正陷入 “高速增长后遗症”—— 美东时间 6 月 9 日,lululemon 股价收于 259.04 美元,较年内最高点 423.32 美元暴跌近 40%,而中金最新研报更将其评级下调至 “中性”,目标价砍至 280.49 美元。库存同比激增 22.81% 与增长预期下调的双重压力下,曾经的 “瑜伽界爱马仕” 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转型大考。

一、财务数据背后的隐忧:增长预期与成本压力的双重挤压
2025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lululemon 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 7% 至 24 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市场贡献了 21% 的增速,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但资本市场更关注的是被下调的增长预期 —— 品牌将全年每股摊薄收益预期从 14.95-15.15 美元降至 14.58-14.78 美元,营业利润率预期降幅扩大至 160 个基点。这种谨慎态度背后,是供应链成本与库存压力的双重暴击。
超六成产品依赖东南亚代工的供应链体系,使 lululemon 成为关税政策的直接受害者。特朗普 4 月初签署的 “对等关税” 行政令,直接冲击了品牌 4 月的生产与运输成本。财报显示,一季度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激增 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92%,而 3.15 亿美元的净利润在库存、关税等多重成本挤压下显得捉襟见肘。更严峻的是,截至 5 月 4 日的库存数据已同比增长 22.81%,而第二季度作为关税政策全面发酵期,预计将面临更大的供应链冲击。
这种成本压力正在反噬品牌的定价策略。曾经凭借 “高溢价 + 高复购” 模式屹立不倒的 lululemon,如今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当瑜伽裤的边际效用随渗透率提升而递减,消费者是否还愿意为一条售价千元的运动裤买单?中金研报指出的 “美国同店恢复待验证”,实则指向了核心市场增长动能的衰减 —— 北美业务作为品牌根基,其同店销售增速已难以支撑整体营收目标。
二、双轨策略下的中国市场:一线城市饱和与下沉市场的机遇挑战
在北美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成为 lululemon 的 “救命稻草”。2024 年,品牌在宁波、南通、福州等二三线城市密集开店,15 家新门店中有 11 家落子非一线城市。2025 年 1 月,广东惠州首店的开业,更标志着下沉战略进入深水区。这种布局背后,是一线城市门店饱和与二三线消费觉醒的双重驱动 —— 数据显示,lululemon 在北上广深的核心商圈已完成高密度覆盖,而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中高端瑜伽产品的认知仍处于培育期。
但下沉市场并非坦途。一方面,lululemon 需要打破 “瑜伽 = 高端” 的固有认知,在价格敏感型市场找到平衡点。以惠州门店为例,其产品矩阵在保留核心款的同时,增加了基础款瑜伽裤的比例,试图用 “入门级价格 + 高端体验” 吸引新客群。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力释放需要时间 —— 当 Z 世代更倾向于性价比与国潮品牌,lululemon 如何用社区运营与品牌文化打动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仍是待解之谜。
与下沉战略并行的,是一线城市的 “品类扩张战”。2023 年底上海男装快闪店、2024 年初北京男装独立门店的落地,标志着 lululemon 正式向男性市场发起进攻。品牌 CEO Calvin McDonald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男装业务营收翻倍已纳入最新增长战略 “Power of Three×2″,而鞋履品类的持续迭代则试图填补 “从瑜伽垫到街头” 的场景空白。但挑战在于,男性运动服饰市场早已被耐克、阿迪达斯等巨头盘踞,lululemon 能否用 “科技面料 + 生活方式” 的差异化打法突围,仍需时间验证。
三、供应链困局与增长战略的博弈:短期阵痛与长期转型
供应链的 “卡脖子” 问题,正在考验 lululemon 的战略定力。尽管品牌已启动东南亚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但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转移超六成的产能依赖。这种被动局面下,库存高企成为无奈的副产品 —— 当关税导致运输周期延长,品牌不得不增加安全库存以保障供应,却陷入 “库存积压 – 折扣促销 – 品牌溢价受损” 的恶性循环。
在 “Power of Three×2” 战略中,lululemon 计划 2026 年实现 125 亿美元营收,中国大陆门店数量达 220 家。这一宏伟目标背后,是对中国市场 “第二增长曲线” 的押注。但现实是,中国运动服饰市场正经历剧烈变革:安踏收购 FILA 后的高端化突围,李宁 “国潮”IP 的强势崛起,以及 lululemon 本土竞争对手 lululemon-like 品牌的涌现,都在挤压其市场空间。中金研报警示的 “中国市场竞争加剧”,绝非危言耸听。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lululemon 正面临创立以来最复杂的局面:既要应对北美市场的增长疲态,又要在供应链动荡中稳住阵脚;既要在一线城市突破品类边界,又要在下沉市场培育消费习惯。对于这家曾凭借 “社区运营 + 产品壁垒” 颠覆行业的品牌而言,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当瑜伽裤的神话褪色,什么才是支撑下一个增长周期的核心动能?
当引擎的轰鸣声渐弱,lululemon 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快的速度,而是更精准的方向判断。中国市场的双轨策略能否奏效,供应链转型能否破局,男装与鞋履等新品类能否打开增量空间 ——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家运动服饰品牌能否穿越周期,迎来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