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超节点+集群”战略:被逼出来的伟大范式

在2025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当大屏幕亮起“昇腾”二字时,会场没有欢呼,只有沉默的震撼。这一刻,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揭开了六年蛰伏的答案:华为在AI算力领域的最大杀招并非单颗芯片,而是以“超节点+集群”为核心的系统级创新,其灵魂正是自研的“灵衢(UnifiedBus)”互联协议。这一战略不仅突破了芯片制程的桎梏,更重新定义了AI基础设施的范式。

一、芯片受限下的绝地反击: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2019年美国的制裁让华为昇腾芯片的备货量一度捉襟见肘,徐直军坦言:“当时昇腾910芯片只敢卖给国计民生领域客户。”面对单芯片性能与英伟达的差距,华为选择了一条“非对称竞争”路径——通过超节点架构将多芯片协同效率发挥到极致。例如,Atlas 900超节点通过384颗昇腾910C芯片互联,实现300 PFLOPS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的两倍。这种设计理念源于对AI算力本质的洞察:大模型训练的核心瓶颈并非单卡算力,而是通信墙——传统集群中40%的计算时间浪费在等待数据同步上。

华为的突破在于将超节点从物理多机柜转变为逻辑上的“单台计算机”。其关键技术包括:

  1. 灵衢互联协议:支持百纳秒级时延和16PB/s总带宽,比传统架构提升15倍;
  2. 光通信技术:采用全光互联替代英伟达的铜缆方案,突破传输距离限制,实现384卡全互连;
  3. 资源池化:统一内存编址和通信协议,使万级芯片像单一设备般协同。

二、灵衢协议:AI基础设施的“神经系统”

灵衢的价值远超技术替代,它重构了算力互联的标准。与英伟达NVLink的封闭性不同,华为开放灵衢2.0技术规范,包括协议栈、固件设计和操作系统参考设计。这种开放生态战略背后,是华为对产业格局的深刻判断:只有让更多企业加入灵衢生态,才能形成对抗CUDA的合力。正如徐直军所言:“我们投钱兼容CUDA过去的版本没有意义,必须构建自主生态”。

灵衢的六大特征——总线级互联、平等协同、全量池化、协议归一、大规模组网和高可用性,使其在超大规模集群中展现出颠覆性优势:

  • Atlas 960 SuperCluster:支持15488张昇腾卡,算力规模达百万卡级,为全球最强集群;
  • 企业级普惠:风冷设计的Atlas 850让中小型企业无需改造数据中心即可部署1024卡集群。

三、从“活下来”到“开创者”:华为的长期主义

华为的路径选择充满被迫创新的悲壮色彩。徐直军直言:“历史上海思靠芯片领先别人一代,现在落后了,只有另寻出路。”这种“用非摩尔补摩尔、用数学补物理”的思维,将通信领域的光互联技术迁移到算力集群中,形成了独特的技术护城河。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华为通过超节点战略拉动中国产业链整体升级。从昇腾芯片、光模块到灵衢协议,华为构建了完全自主的技术栈。正如其在通用计算领域的延伸:TaiShan 950超节点已支持GaussDB数据库替代传统大型机,标志着中国基础软硬件体系的突破。

被逼出来的伟大

“谁想做别人做过的事情呢?”徐直军的反问道出了华为的野心。超节点不是终点,而是华为重构计算架构的起点。当英伟达因成本和可靠性放弃DGX H100 NVL256时,华为用灵衢证明了系统级创新的可能性。这条路或许始于被迫,但最终指向的,是一个由中国定义的AI算力新时代。

“把这条路闯出来,把中国产业链拉动起来,这条路就成了路。算不上新范式,是被迫出来的范式,是被逼出来的伟大。”——徐直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