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西岸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一场关于光影的告别正在悄然上演。SCoP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闭馆前的 “最后一场” 展览《火星,我们来了!》本周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场展览将持续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为这座运营了八年的艺术机构画上句点。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于 2015 年 5 月诞生,由著名摄影师刘香成创办。它不仅是中国首家非营利摄影艺术机构,更是上海首家以摄影为主的美术馆。八年间,它宛如一座光影的灯塔,在西岸这片艺术的海洋中闪耀,共举办了 32 场展览,每一场展览都是一次艺术的对话,一次对摄影边界的探索。
谈及创办初衷,刘香成回忆道,2015 年他受邀到西岸创办 SCoP,彼时的他怀揣着一个梦想,希望借由这座美术馆打造全新的 “摄影对话”。在纽约读书时,国际摄影中心 (ICP) 的展览给予他巨大启发,他渴望将这份对摄影艺术的热情与创新理念带回上海,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摄影艺术带来新的图景。“过去的东西都太旧了,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展览,观众能自己来看、来领会。” 刘香成的话语中满是对艺术传播的热忱与执着。
如今,这座承载着无数艺术梦想与观众回忆的场馆即将闭馆。刘香成坦言,闭馆是出于个人精力的考虑。在艺术的道路上,他始终保持着探索的步伐,接下来,他将开启新的项目,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新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
虽然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实体场馆即将谢幕,但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歇。SCoP 艺术总监 Karen Smith 表示,闭馆之后,团队会以更 “流动” 的形式存在,他们将走出上海,走进全国不同城市的艺术馆,继续举办精彩的展览,让摄影艺术的魅力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绽放。对于最后一场展览《火星,我们来了!》,Karen Smith 有着独特的见解。她希望通过这场展览引入新的话题,太空探索是一个此前未曾接触的领域,它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是许多国家都在关注的焦点。而且这些摄影作品并非从宏大的国家视角出发,而是展现了普通人也能参与其中的可能性,让观众感受到摄影艺术与生活、与未来的紧密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闭馆并非西岸艺术生态变化的个例。今年 5 月,上海重要的民营美术馆之一余德耀美术馆也从西岸搬迁至青浦区的蟠龙天地。2014 年,余德耀美术馆落地西岸,其场馆由原龙华机场的大机库改建而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丰富的艺术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如今,搬走后的场地作为 “西岸艺术中心 N 馆” 运营,但目前馆内并无展览,略显空旷与寂寥。
回顾上海西岸的发展历程,这里曾是废弃的工业区,物流仓储和生产加工基地林立。2011 年,徐汇滨江被规划为文化艺术集聚带,对标巴黎的 “左岸”,“西岸” 逐渐成为上海艺术的新名片。如今,11.4 公里长的徐汇滨江岸线,分布着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西岸 N 馆、西岸艺术中心、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等七座美术馆,艺术氛围浓厚。
旧馆的搬迁与闭馆,并不意味着西岸艺术生态的衰退,反而预示着新的开始。根据西岸相关工作人员透露,9 月即将开幕的 “SUSA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向公众开放由 “上海水泥厂” 预均化库改造而来的 “穹顶艺术中心”,未来这里将作为演出场所,为观众带来多元的艺术体验。明年,与穹顶艺术中心相邻的西岸大剧院也将竣工,这座专为音乐剧而设计的滨水剧场,将进一步丰富西岸的艺术业态。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闭馆,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新征程的起点。在艺术的长河中,场馆的变迁如同潮起潮落,但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却永恒不变。无论是旧馆的搬迁,还是新艺术空间的崛起,都展现了上海西岸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断创新。相信在未来,西岸这片艺术的热土将继续绽放光彩,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艺术盛宴,书写属于上海的艺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