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NYSE: ZK)特别股东大会以94.2%的高赞成率通过了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的合并协议。这一历史性决议不仅标志着吉利控股集团”一个吉利”战略迈出决定性一步,更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革。本次合并完成后,极氪科技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并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结束其短短11个月的独立上市历程。这场涉及两家上市公司的战略性整合,其背后蕴含着吉利应对行业变革的深层思考,也折射出中国车企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下的战略转型路径。

战略背景:从《台州宣言》到”一个吉利”的整合逻辑
2024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在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上发布的《台州宣言》,成为这场大规模整合行动的战略原点。这份宣言宣布吉利进入战略转型的全新阶段,明确提出了”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核心是聚焦汽车主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彼时,吉利控股旗下品牌矩阵庞大而分散,各子品牌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存在大量重复投入,资源无法形成合力,在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渐显疲态。
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曾直言:”时间不等人,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没有容错的空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吉利推动合并的紧迫感。事实上,自2024年下半年起,吉利系就开启了一系列”大整合”动作:几何、雷达等品牌被纳入吉利银河体系;2025年2月,极氪完成了对领克51%股权的收购。而本次吉利汽车与极氪的合并,则是这一系列战略整合的高潮部分,标志着吉利从”多品牌扩张”向”集约化发展”的战略转变。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分析指出,吉利”回归一个吉利”的背后,是对过去多品牌战略的反思与调整。前些年投资热潮下,”多品牌战略”盛行,企业纷纷创立新品牌以拓宽融资渠道。但随着资本逐渐冷静,多品牌战略的弊端日益凸显——品牌分散导致资源无法集中调配,严重影响了运营效率与发展活力。极氪与吉利的合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通过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集团。
合并方案与股东选择:现金与股份置换的精细设计
根据2025年7月15日双方正式签署的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当时吉利已持有极氪约65.7%的股权)。合并方案为极氪股东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权: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具体而言,每股极氪股份可换取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汽车股份;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ADS)则可换取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汽车美国存托股份。
这一对价设计体现了精心的财务安排。每股代价股份发行价为港币17.15元,较吉利汽车在非约束性报价函日期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市价每股港币16.74元溢价约2.4%。如此设计既考虑了极氪股东的利益,也为吉利汽车维持了合理的估值水平。市场对这一合并方案反应积极——在合并计划公布的2025年5月7日,极氪美股收盘价大涨11.51%,吉利汽车港股次日也上涨4.41%。
值得注意的是,合并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从纽交所退市。这一安排反映了吉利对中美资本市场差异的深刻理解。正如一位极氪高层在内部会议所言:”中美关系导致的中国企业在美股的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即便极氪2024年营收突破千亿、毛利率攀升至19.1%,其市值仍长期低于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回归港股平台,有利于吉利更高效地整合资源,避免美股市场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估值折扣影响。
协同效应:全维度布局与全价值链优化
品牌与市场协同方面,合并后的吉利汽车将形成前所未有的完整市场覆盖能力。根据规划,吉利将构建”极氪-领克-吉利银河”三级品牌架构体系:极氪定位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定位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则定位为全球主流品牌。这种从主流到中高端再到豪华市场的全维度布局,使吉利能够在不同细分市场同时发力,避免内部竞争,最大化市场占有率。
技术与产品协同是本次合并最核心的价值创造点。合并后,吉利汽车将实现对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全面覆盖。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吉利计划统一电子电气架构和操作系统,集中资源搞研发。此前各品牌分散研发导致的资源浪费将得到有效遏制——正如极氪与领克合并后所展示的,2025年一季度极氪科技研发费用综合为29.1亿元,相比合并前极氪和领克的研发费用环比直降10亿元。
供应链与生产协同则直接关系到成本竞争力的提升。吉利预计合并后将实现研发成本降低10%-20%,生产成本节省5%-8%,营销费用减少10%-20%。这些降本增效的目标并非空穴来风——极氪与领克合并后,通过平台化技术共享,极氪科技2025年一季度综合毛利率已达19.1%,实现盈利5.1亿元,毛利率创历史新高。合并后,吉利还计划对生产线进行统一改造和排产优化,预计产能利用率将提升3%-5%。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极氪的高端品牌形象与全球化优势,将与吉利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深厚积累形成互补。吉利在东南亚等地区的生产基地,将为合并后的集团提供更具弹性的全球供应链支持。特别是在欧美高端市场,极氪品牌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认知度,这将加速吉利汽车全球化战略的推进。
行业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合的标杆案例
吉利与极氪的合并,绝非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标志性事件。在新能源汽车”淘汰赛”加速的背景下,这场合并揭示了行业未来发展的几个关键趋势:
资源整合成为竞争关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指出:”车企进行品牌和架构重组是应对市场竞争、降低成本、提升技术协同、应对行业变革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吉利并非唯一进行大规模整合的车企——蔚来旗下子品牌乐道、萤火虫的多个组织部门也被整合进蔚来体系。这表明,在行业增速放缓、竞争白热化的阶段,车企从”扩张求变”转向”整合求强”已成为必然选择。
规模效应决定盈利空间。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研发投入大、固定成本高,只有达到一定销量规模才能实现盈利。吉利在合并后立即将2025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正是看中了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分摊优势。特别是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合并后的研发投入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益。
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变迁。极氪从高调赴美上市到快速私有化退市,反映了中美资本市场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估值差异。在美股市场,中国智能电动车企很难获得与其技术实力和增长潜力相匹配的估值水平。回归港股平台,有利于吉利更充分地释放整合价值,获得更合理的资本定价。
全栈自研与垂直整合的竞争模式。合并后,吉利宣布整合旗下电池业务,将原有的金砖电池、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同时,极氪全球首发的V4极充兆瓦桩(单枪峰值功率1.3兆瓦)也将用于吉利全品牌新能源产品中。这表明,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车企间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全产业链能力的竞争,只有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车企才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挑战与展望:合并后的发展路径
尽管股东高票通过合并协议标志着”一个吉利”战略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合并后的吉利汽车仍面临诸多挑战:
管理整合的复杂性不容小觑。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后,组织架构、管理团队、企业文化等方面都需要深度整合。吉利已经进行了管理层人事调整,并将营销部门重新整编为银河事业群,统一管理旗下所有品牌销售。但这种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往往伴随着阵痛,如何保持团队稳定、维持业务连续性,是合并后的首要课题。
市场竞争的加剧是另一重挑战。吉利在公告中直言,合并是为应对比亚迪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特别是在高端电动车领域,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和价格优势仍然明显。合并后的吉利-极氪能否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将直接决定这次战略整合的成败。
技术路线的选择也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吉利是目前中国车企中技术路线最多元的企业之一,拥有燃油、纯电、混动、甲醇等多种动力技术。特别是在甲醇技术方面,吉利计划在2025年四季度推出第五代可醇、可电、可油的超醇电混产品。这种技术多元化虽然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但也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如何在专注与多元之间取得平衡,需要精准的战略把控。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则是所有中国车企共同面临的挑战。中美关系、全球贸易规则、区域市场壁垒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吉利-极氪的全球化布局。特别是在极氪从美股退市后,如何维持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品牌的信心,需要巧妙的资本沟通策略。
展望未来,合并后的吉利汽车已经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蓝图。短期来看,2025年实现300万辆销量目标是检验整合成效的首要指标;中期而言,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电动车全栈能力是战略重点;长期来看,成为能与特斯拉、丰田等全球巨头比肩的世界级汽车集团,才是这次合并的终极目标。
正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将审时度势、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 吉利与极氪的合并,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调整,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缩影,其成败得失,都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