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被关在阳台上的大橘猫,在晾衣架上扒拉下一件衣服垫在身下,眯着眼睛睥睨着匆匆赶来的主人,仿佛在说:”又能怎样?”这个画面在网络上疯传,不仅因为它可爱,更因为它戳中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那种与生俱来的”配得感”。

猫的这种气质令人着迷。它们从不会为占用你的床而感到抱歉,不会为清晨五点踩你头发要食物而愧疚,更不会因为弄乱你刚打扫好的沙发而难为情。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我值得被爱,值得拥有最好的,值得占据这个空间。这种毫不掩饰的自我价值认同,在人类社会中却成了稀缺品。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谦让、要体谅他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些品质固然重要,但在践行这些美德的过程中,许多人不知不觉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我价值的消解。”我这样做会不会太自私?””我配得上这么好的待遇吗?””我是不是在给别人添麻烦?”这些念头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现代人的心灵。
猫的世界观简单而纯粹:这个家的一切都是我的,而你,人类,也是为我服务的。这种看似”霸道”的生活态度背后,是一种健康的自我认知。猫不会因为打翻了一个杯子而怀疑自己是不是一只坏猫,不会因为今天没抓到老鼠而否定自己的价值。它们活在当下,全然地接纳自己,也理所当然地接受爱。
反观人类,我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他人生活,职场中看似比自己更成功的同事,朋友圈里似乎比自己更幸福的朋友——这些比较让我们不断质疑自己的价值。”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我不能?””我是不是不够好?”这种自我否定消耗着我们的心理能量,让我们无法像猫那样从容地享受生活。
猫的”配得感”还体现在它们对新事物的态度上。防猫毛水杯架?那是我的豪华单间。新买的椅子?自动归入我的领地。刚拆的快递箱?显然是为我准备的城堡。猫不会问”这真的是给我的吗?”,它们直接认定”这当然是我的”。而我们人类,却常常在得到赞美时手足无措,在获得机会时自我怀疑,在拥有美好事物时感到不安。
这种”猫式自信”甚至会影响它们的外表。刚被收养的流浪猫眼神谦卑,充满试探;而一旦确认了这个家的爱,它们立刻变得昂首挺胸,眼神中流露出”这是你家吗?大姐!”的霸气。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正是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外在表现。
当然,我不是在提倡完全模仿猫的自私行为。人类社会需要合作、需要共情、需要考虑他人感受。但我们可以从猫身上学习那种健康的自我价值感——不自我怀疑,不过度自责,不否定自己享受幸福的权利。我们可以学会像猫那样,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坚定地爱自己。
那只被关在阳台上的大橘,用一件衣服为自己打造了舒适的临时床铺。它没有焦虑地抓门,没有委屈地哀嚎,而是从容地适应环境,为自己创造舒适。这或许是最深刻的启示:无论环境如何,都要像猫一样,相信自己值得被善待,并主动为自己创造美好。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都需要一点猫的哲学——那种与生俱来的”配得感”,那种不假思索的自我接纳,那种活在当下的从容态度。毕竟,如果连一只猫都能活得如此理直气壮,我们人类又何必总是自我怀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