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8 日下午,一场聚焦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论坛在广州举办。作为 “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5)” 的平行论坛之一,“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的湾区互动与体系构建” 论坛吸引了众多法律界专家学者的目光。

本次论坛由广州市法学会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承办,广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刘冬梅主持。论坛上,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宋伟莉发布了《互联网司法前沿》(2025 年卷)和《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互联网司法前沿》(2025 年卷)系统梳理了广州互联网法院近年来在个人信息保护、数据权益、算法治理、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司法实践成果,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规则指引。
而《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则更是备受关注,它通过深入的行业观察和前瞻性的规则思考,展现了广州互联网法院在服务与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该报告的出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旨发言环节,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赵景琛、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三级高级法官王碧玉、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长期访问杰出学者 Susan Finder 等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法律难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对话。他们的讨论既涉及到产业前沿的实际问题,如 AI 技术应用中的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度等,也关系到宏观制度的设计,如如何构建适合大湾区特点的人工智能法律框架等。专家们共同探讨了如何在激励创新与有效监管间取得平衡,为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寻求可行的法治路径。
在 “一案三读” 环节,太平绅士、香港联合调解专线办事处主席萧咏仪,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焦小丁,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唐晓晴,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永忠围绕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 “AI 换脸案” 进行了深度解读。这起案件不仅涉及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还涉及到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与协调。通过对这起案件的深入剖析,为探索人工智能协同治理,推进粤港澳三地司法规则的 “软联通” 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唐晓晴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这个论坛为学者、律师、法官、立法者等提供了一个高端对话平台,能够深入探讨粤港澳三地在人工智能、商事、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规则差异,并提出可行的衔接方案。
面向未来,与会专家还共同展望了人工智能与数字法治的发展方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端晨希,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吴雨辉,澳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Célia Matias,香港仲裁师协会会长王则左等从国际化、专业化视角,深入探讨了我国人工智能法律体系的构建思路、在立法中如何平衡激励与规制、如何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等核心问题。他们的探讨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法治体系构建及全球数字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的发布,将为大湾区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大湾区在全球数字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