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战升级:从数据争议到技术对决
2025年8月,中国家电行业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商战大戏。格力与小米这对“老冤家”围绕空调销量数据和技术实力展开了多轮激烈交锋,将市场竞争从销售层面提升到了品牌理念与核心技术的全方位对抗。这场始于数据争议、发酵于技术对比、激化于公关回应的商战,不仅反映了空调行业格局的剧烈变动,更揭示了传统制造业巨头与互联网新兴势力在商业模式与竞争策略上的本质差异。

争议的导火索源于8月中旬一位博主发布的奥维云网数据截图,显示2025年7月小米空调以16.71%的线上市场份额超越格力(15.22%),位居行业第二。这一数据被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和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迅速转发,王化更以“没想到新时代这么快就来了”的感慨引发广泛关注。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随即反击,晒出同期奥维云网的另一组数据:美的19.98%、格力16.41%、小米13.50%,指责小米传播不实信息。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暴露出第三方数据机构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而奥维云网对此始终保持沉默,使得这场“数据罗生门”更加扑朔迷离。
数据之争背后的市场格局变动
格力与小米的这场“空调大战”绝非偶然,而是小米持续深耕家电领域的必然结果。据小米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持续高增长,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产品出货量超540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超60%。奥维云网数据也表明,小米是2025年上半年线上空调市场前十品牌中唯一实现量价齐升的品牌。这种迅猛的增长势头无疑对格力这一空调行业的传统霸主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仔细分析市场格局可发现,小米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线上渠道。奥维云网2025年1-7月数据显示,小米线上空调销量市占率为15.73%,同比增加2.73%;格力则为17.65%,同比微降0.29%。而在线下市场,格力以23.87%的份额遥遥领先于小米的0.49%。这种线上线下两极分化的格局揭示了双方不同的竞争策略:小米凭借互联网基因和性价比优势快速抢占线上市场;格力则依靠数十年积累的线下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维持其市场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数据之争并非简单的口水战,而是关乎行业话语权与消费者心智的争夺。卢伟冰一方面表示“不在意短期排名”,另一方面又高调转发有利数据的行为,被朱磊犀利质疑:“既然不在意短期排名,又何必转那张来路不明的图?”这种看似矛盾的举动恰恰反映了小米在大家电领域的战略意图——通过制造“超越”话题,改变消费者对小米空调的品牌认知,为其进军高端市场铺路。

从销量到技术的交锋升级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双方的论战从销量数据升级到了产品技术层面的直接对抗。8月26日,朱磊针对卢伟冰6月转发的一张“小米中央空调与格力中央空调主板结构对比图”展开反击,指出图中格力机型为“十年前早已退市”的旧款产品,且图片经过“恶意处理”以营造格力做工粗糙的假象。为证清白,格力主动将自家2021年款产品与小米2025年新品进行拆机对比,指出在三方面存在“代际级”差距:
- 电源接口:格力采用简洁的零火两位设计,便于安装维护;小米仍使用老式6位接线。
- 通讯方式:格力采用高速稳定的CAN系统,容错率高;小米使用老式485接线,容错性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 工艺水平:格力采用高集成度贴片工艺;小米仍使用传统插装件。
朱磊强调,小米目前在中央空调领域仅有入门级风管机,若对比格力最新获得国际领先认证的上下可逆分布式送风中央空调、恒温除湿中央空调等产品,小米甚至没有对应机型。他略带讽刺地表示:“格力没有必要’用中央空调的天花板去对比小米的起点’”,暗示双方在技术积累上存在本质差距。
面对格力的技术质疑,小米王化选择以诗回应:“三年新物当旧骸,数据罗盘任调改。刻舟求剑十五载,自家产品认不来。不争朝夕争口水,故步自封倒头栽。莫问前程有何路,快步《走进新时代》!”这首诗既回应了格力“用旧款对比新款”的指责,也暗讽格力固步自封,未能适应新时代的竞争节奏。朱磊则回击道:“制造业讲究实实在在,核心科技靠打油诗是打不出来的”,再次强调格力重视实体制造与技术积累的价值理念。
两种商业模式与价值理念的碰撞
格力与小米的这场交锋,表面上是关于数据和技术的争议,深层次则是两种商业模式和价值理念的碰撞。格力代表的是传统制造业的“重资产”模式,强调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全产业链把控。据公开资料显示,格力在空调领域拥有超过10万项专利,是中国唯一实现空调全产业链自主化的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凌达压缩机采用双级增焓技术,可在-35℃至54℃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而分布式送风技术则将运行噪音控制在18分贝以下。格力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体现在862项出厂检测标准上,包括24小时高温老化测试、1000小时连续运行试验等。
相比之下,小米则采用互联网时代的“轻资产”模式,依托生态链整合与智能化体验快速切入市场。小米空调多采用海立或美芝压缩机(美的与东芝合资品牌),通过AI节能算法和智能诊断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其优势在于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语音控制、场景联动等智能化功能,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互联互动的需求。然而,代工模式也使小米面临品控难度更高的问题,某第三方质检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格力空调故障率为0.8%,而小米为2.3%。
在售后服务方面,格力自2021年起提供“十年免费包修”服务,拥有超5万家线下服务网点;小米则仅提供6年整机保修,且售后依赖外包服务商。这种差异反映了双方不同的商业逻辑:格力通过长周期服务保障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小米则更注重降低初期购买门槛,提升性价比优势。

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格力与小米的这场“空调大战”为观察中国家电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典型案例。对消费者而言,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格力代表的技术派提供了更可靠的质量和长期使用价值;小米代表的互联网派则带来了更高性价比和智能体验。正如网友评论所言:“企业间存在竞争是再寻常不过,不过企业更应将精力聚焦于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而非陷入无意义的互相指责、争辩的口水仗之中。”
展望未来,空调行业的竞争格局或将持续演变。小米已宣布2030年进入大家电头部品牌、空调业务做到中国市场前二的目标,其新建的家电工厂也将强化自研自产能力。而格力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也需警惕互联网品牌对年轻消费者心智的争夺。第三方数据显示,虽然目前小米线上空调销量还未超越格力,但两者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在智能化、物联网成为行业大趋势的背景下,传统制造巨头与互联网新贵的融合互补或许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这场“空调大战”的最终赢家尚难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良性竞争将推动行业共同进步。正如朱磊所言:“欣喜地看到同行们不断投入,一起推动行业进步。”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格力的“核心科技”还是小米的“互联网思维”,都需要回归到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的本质上来。毕竟,决定企业成败的从来不是公关话术或数据排名,而是产品力与创新力构筑的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