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智能清洁领域的明星企业追觅科技突然官宣造车,宣布将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目标直指”世界上最快的车”。这家起源于清华学生社团、估值已达20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成为最新一位跨界造车的选手,为本已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添一把火。

十二年造车梦终成现实
追觅科技的造车公告虽然不足800字,但信息量十足。公司明确表示,这并非追逐风口的冲动决定,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造车计划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当时团队在清华天空工场科创社团就写下了第一份造车计划书。历经十二年筹备,如今终于等到时机成熟。
追觅在公告中雄心勃勃地宣布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不使用火箭发动机”开挂”的前提下,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量产车时速可达532km/h。这意味着追觅汽车将直面全球最顶尖的性能挑战。
三大优势支撑造车野心
面对当前车圈白热化的竞争环境,追觅在公告中阐述了自身的三大优势:
首先,追觅强调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车,这个巨人就是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经过十年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电动车供应链网络,这为追觅造车提供了坚实基础。公司明确表示要”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场”,表明其将定位高端市场。
其次,追觅认为自身在全球市场已建立起品牌优势。作为智能清洁领域的头部企业,追觅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当地TOP1的市场份额,这种全球化品牌认知将为汽车业务提供助力。
第三,追觅强调了对造车的坚定信念,认为造车的核心壁垒不是资金,而是做出”正确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思维或许正是追觅区别于其他新势力造车企业的关键。
早有征兆的造车布局
尽管官宣突然,但追觅造车其实早有迹象。2025年1月,一家名为”星空计划”的公司在上海悄然注册,注册资本10亿元,总部位于上海临港。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最终实控人为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间接持股比例达80%。
据此前媒体报道,星空计划的首款车型将是一款高端新能源SUV,今年一季度仍处于造型设计阶段,工厂预计明年一季度落成,2027年才能实现量产。值得注意的是,量产后的计划是先海外后国内,这与追觅在清洁产品领域的全球化策略一脉相承。
招聘网站信息也显示,星空计划正在大量招聘面向出海的岗位,目前base苏州,后期很可能搬到上海。有报道称,追觅汽车团队规模已近千人。

从天空工场到智能清洁巨头
追觅科技创立于2017年,创始人俞浩是一位1987年出生的江苏南通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清华期间,俞浩创立了”天空工场”学生社团,最初专注于飞行器研究,甚至获得了波音公司的赞助。
2015年,俞浩将方向转向智能清洁赛道,开始研发吸尘器核心部件高速数字马达,将转速做到了10万转/分钟。以社团核心成员为班底,俞浩创立追觅科技,并在成立同年年底加入小米生态链。
如今,追觅科技员工数已超2000人,其中70%都是研发人员。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显示,追觅估值已达200亿元。公司产品线涵盖家用和商用两大品类,包括无线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洗碗机、吹风机等,最贵的洗碗机产品售价超过1.2万元。
业绩见顶下的转型选择
有分析认为,追觅造车的决定与其主营业务面临瓶颈有关。财报显示,追觅2024年营收为150亿元,相比2023年翻了近一倍,但毛利率降低了6个百分点,清洁电器均价也下降了12%。
俞浩曾公开表示,伟大的企业必须具备连续创业能力。他在2023年就提出,追觅选择的方向实际上是”广义机器人”,这在未来10到30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公司未来会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在农业、医疗和交通等领域。
在具身智能浪潮澎湃、电动汽车被视为四轮机器人的当下,追觅正式入局造车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此外,追觅早前还发起了一支产业基金——追创创投,围绕AI、具身智能和产业链进行投资,今年4月还参与了绍兴百亿产业基金的首期募集。

前景与挑战并存
追觅造车不再有疑问,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突出的是造车资质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准入政策的收紧,新玩家获得造车资质的难度越来越大。追觅如何解决这一瓶颈,将直接影响其造车进程。
此外,追觅还要面对已经白热化的市场竞争。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蓝海,特斯拉、比亚迪等传统巨头地位稳固,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也已纷纷入局。追觅能否在技术、供应链、渠道等方面建立起差异化优势,仍有待观察。
资金投入也是不可忽视的挑战。虽然追觅估值已达200亿元,但造车是一项极其烧钱的事业,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追觅能否支撑到产品量产并实现盈利,将考验其资本运作能力。
从扫地机器人到电动汽车,追觅的跨界之路充满机遇与挑战。这家源自清华学生社团的企业,能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复制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