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从“烧钱王”到“印钞机”的逆袭之路与隐忧并存

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寒武纪(688256.SH)近期创造了资本市场的神话。2025年8月26日晚间,寒武纪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实现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一举扭转多年亏损局面。这份“核爆级”增长的财报直接推动其股价在次日(8月27日)盘中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市值最高达5740亿元。截至8月28日收盘,寒武纪市值更攀升至6643.03亿元,创始人陈天石所持股份对应市值逼近1900亿元。这一系列亮眼数据背后,是寒武纪从长期亏损到突然盈利的戏剧性逆转,也是中国AI芯片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的缩影。然而,在业绩爆发式增长与股价狂飙的背后,寒武纪仍面临毛利率下滑、存货激增、客户集中度高、供应链依赖性强等诸多挑战,其高估值能否持续仍需经受市场严苛检验。

业绩“核爆”:从长期亏损到盈利“印钞机”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堪称“现象级”,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的数据创造了科创板AI公司的纪录。细观其收入结构,云端产品线贡献了28.7亿元收入,占比高达99.6%,成为绝对的业绩增长引擎。这一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全球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扩张与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超279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保持35.9%的年复合增长率[^用户提供]。在这一背景下,算力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而寒武纪凭借其自主研发的AI芯片产品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的思元590芯片在大模型训练任务中的表现已达到英伟达A100芯片的80%,成为国产替代的首选。在美国持续限制AI芯片出口的背景下,英伟达对华高端芯片供应受限,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厂商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从财务数据看,寒武纪的盈利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5.3亿元亏损,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毛利率保持在55.93%的较高水平,接近英伟达60%+的水准。更为可喜的是,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9.11亿元(去年同期为-6.31亿元),显示其盈利具有较好的现金支撑和可持续性。

这种从“烧钱王”到“印钞机”的转变,标志着寒武纪可能已经跨越了技术研发投入期,进入了商业落地的新阶段。2024年第四季度,寒武纪首次实现单季盈利(2.72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进一步增至3.55亿元,第二季度则达到6.83亿元,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这种连续三个季度的盈利表现,极大提振了市场对这家曾经长期亏损的AI芯片企业的信心。

股价狂飙:超越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

寒武纪的业绩爆发直接推动了其股价的惊人上涨。2025年8月27日,寒武纪股价高开高走,盘中最高触及1464.98元/股,短暂超越贵州茅台的1460.66元,成为A股“新股王”。截至当日收盘,寒武纪股价报1372.10元/股,上涨3.25%,市值达5740.18亿元。次日(8月28日),寒武纪股价继续攀升,收盘价达1587.91元/股,市值突破6643.03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A股两大“千元股”之一的地位(另一只为贵州茅台)[^用户提供]。

纵观寒武纪的股价走势,其上涨速度令人瞠目。从2023年1月的54.15元/股为起点,寒武纪股价在不足三年时间里涨幅超过20倍。尤其是2025年7月10日至8月28日的短短35个交易日内,股价从520.67元/股飙升至1587.91元/股,累计涨幅超200%[^用户提供]。相比其历史低点46.59元/股(前复权),涨幅更是高达33倍[^用户提供]。这种惊人的上涨使得寒武纪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也使其估值达到了极高水平——截至8月28日收盘,其市盈率(TTM)高达595.33倍[^用户提供]。

寒武纪股价暴涨的背后是市场逻辑的深刻变化。此前,市场主要用市销率(PS)来评估这家长期亏损的公司,而随着盈利的实现,估值锚点已转向市盈率(PE)。尽管其动态PE高达498倍,远高于行业中位值73倍,但投资者更看重其未来增长潜力。高盛在8月24日的研报中将寒武纪12个月目标价从1223元/股大幅上调50%至1835元/股,维持“买入”评级,预测其2027年净利润可达48亿元,届时PE将降至31倍。这种乐观预期基于对中国AI供应链整体重估的判断,反映了市场对寒武纪在国产替代进程中主导地位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股价超越茅台的现象引发了市场对“茅台魔咒”的热议。A股历史上曾有多家公司股价短暂超越茅台,如中国船舶、全通教育、石头科技等,但后续均大幅回调。截至2025年8月,这些昔日千元股股价已回落至113元至208元不等,较巅峰时期缩水严重。这种现象背后既有“高送转”导致的股份稀释,也有题材炒作退潮后基本面无法支撑高估值的原因。如今,市场正密切关注寒武纪能否打破这一“魔咒”,而其关键将取决于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和技术突破的有效性。

创始人“封神”:陈天石身家逼近1900亿的财富传奇

寒武纪股价的飙升直接造就了创始人陈天石的财富神话。公开资料显示,寒武纪由来自江西的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创立于2016年。兄弟二人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陈天石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陈云霁则致力于计算机芯片领域[^用户提供]。2020年7月,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不久市值便突破千亿规模。此后虽经历股价低迷期,但随着2022年底ChatGPT引发全球AI热潮,寒武纪股价触底反弹,最终在2025年突破千元大关[^用户提供]。

天眼查数据显示,作为寒武纪实际控制人的陈天石目前持有公司28.57%的股份[^用户提供]。按2025年8月28日收盘价计算,其持股市值约达1897.91亿元,堪称中国科技创业者的财富新标杆。《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显示,陈天石的身家从2020年的66亿元飙升至2025年的786.4亿元[^用户提供],而随着寒武纪股价的最新上涨,其财富规模又实现了一次惊人的跃升。

陈天石财富暴增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AI芯片这一战略产业的高度认可。寒武纪作为中国少数拥有自主IP架构的AI芯片企业,凭借自研指令集与微架构,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被赋予了特殊价值。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寒武纪有望在中长期受益于自主可控主线。这种“国产替代”的叙事逻辑,加上业绩的实质性改善,共同推动了寒武纪市值与创始人财富的几何级增长。

然而,陈天石的财富神话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寒武纪能否将当前的爆发式增长转变为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创始人的财富评估往往随着行业景气度和公司业绩波动而剧烈变化。与茅台这种具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的消费品企业不同,寒武纪所处的人工智能芯片行业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且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显著。因此,陈天石的千亿身家能否保持,将与企业能否持续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紧密相关。

隐忧暗涌:高增长背后的结构性风险

尽管寒武纪的业绩爆发和股价表现令人瞩目,但深入分析其财报和市场环境,仍可发现多重隐忧,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其未来业绩的可持续性和股价的稳定性。

存货与现金流压力是首要风险点。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存货余额高达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64%,占总资产比例超过30%[^用户提供]。存货激增虽然反映了公司备货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维护成本上升和潜在减值风险。与此同时,公司合同负债从上年末的88.62万元猛增至5.43亿元,增长600多倍[^用户提供]。这种剧增虽表明订单充沛,但也意味着公司未来需要承担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交付义务,可能对现金流造成压力。

毛利率下滑趋势值得警惕。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毛利率为55.93%,低于2023年同期的70.86%和2024年同期的62.72%[^用户提供]。这一持续下滑态势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或成本控制压力增大。寒武纪在财报中坦言,毛利率可能受产品售价、原材料及封装测试成本、生产工艺水平、产品组合等多种因素影响[^用户提供]。特别是在采用Fabless模式(无晶圆厂)的情况下,寒武纪将芯片制造环节外包,对供应链的依赖度高,全球芯片产能波动和原材料价格变化都可能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

供应链安全客户集中度问题构成双重风险。作为Fabless模式企业,寒武纪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生产芯片,而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面临供应链中断风险[^用户提供]。有分析指出,若美国升级制裁,寒武纪的存货仅能支撑6-9个月的生产。同时,公司客户集中度居高不下,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84.94%、92.36%和94.63%,2025年上半年第一大客户占比甚至高达79%。这种对少数客户的极度依赖,使寒武纪业绩容易受大客户需求波动影响,营收结构的脆弱性明显。

技术生态短板可能制约长期竞争力。尽管寒武纪芯片硬件性能快速提升,但其软件生态建设仍显滞后。有分析指出,寒武纪算子库覆盖仅为CUDA的60%,多卡互联带宽(200GB/s)不足NVLink的1/4。在AI芯片领域,软件生态与硬件性能同样重要,生态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开发者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粘性。此外,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56亿元,虽绝对值可观,但同比仅增长2%,占营收比例从去年同期的690%骤降至15.85%。在技术迭代极快的AI芯片领域,研发投入的相对减少可能影响长期技术领先性。

表:寒武纪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

风险类别具体表现潜在影响
存货压力存货余额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64%维护成本上升,潜在减值风险
毛利率下滑从2023年70.86%降至2025年55.93%盈利能力受压,市场竞争加剧信号
供应链依赖Fabless模式,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
客户集中度前五大客户占比超90%,第一大客户占79%业绩波动性大,抗风险能力弱
技术生态软件生态落后,研发投入占比下降长期竞争力可能受影响

估值之争:泡沫还是新范式?

寒武纪当前高达6643亿元的市值和近600倍的市盈率引发了市场关于其估值是否合理的激烈辩论。多方观点显示,对寒武纪的估值评估需要放在AI芯片行业特性、国产替代战略意义和市场情绪等多重维度下综合考量。

传统估值指标看,寒武纪的估值水平确实处于极高位置。其动态市盈率高达498倍,远高于英伟达、AMD等国际芯片巨头。即使考虑到业绩增长,其市盈率相对增长比率(PEG)也明显偏高。高盛预测寒武纪2027年净利润为48亿元,按此计算当前股价已提前透支未来两年多的增长预期。这种高估值意味着任何业绩不及预期或市场情绪变化都可能引发股价剧烈波动。

然而,支持寒武纪高估值的逻辑也有其合理性。一方面,作为中国AI芯片自主可控的标杆企业,寒武纪享有“国家安全资产”溢价。在国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和芯片国产化的政策背景下,市场愿意给予这类战略企业更高的估值容忍度。另一方面,AI芯片行业正处于爆发期,采用传统的市盈率估值可能无法充分反映行业未来增长潜力。有机构采用2030年现金流折现模型对寒武纪进行估值,认为其长期价值可能支撑当前股价。

溢价协同角度分析,寒武纪的市值增长是行业风口与业绩兑现共同作用的结果。数据显示,寒武纪上市初期市值约1000亿元,后因业绩未兑现跌至200亿元左右,2023年起随AI热潮市值快速回升。截至2025年8月,其市值较2020年7月增长474.79%,远超行业70.48%的涨幅。溢价协同模型显示,寒武纪长期溢价协同从-0.59回升至0.24,表明其市值与内在价值已基本匹配,并获得了合理溢价。但这种平衡很脆弱,若后续业绩无法持续高增长,市值可能出现大幅回调。

市场对寒武纪的估值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对AI芯片行业不同认知的碰撞。乐观者认为,在全球AI算力竞赛和中国芯片国产替代的双重推动下,寒武纪作为龙头将享受持续的高增长,当前估值将被快速增长的业绩消化。中性观点则认为,寒武纪估值已反映绝大多数乐观预期,未来股价表现将高度依赖季度业绩的连续兑现能力。悲观者则指出,寒武纪可能已经出现估值泡沫,一旦国产替代进度不及预期或技术路线发生变革,股价可能大幅回落。

未来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站在当前时点展望未来,寒武纪面临着行业机遇与自身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其能否维持高增长、支撑高估值,取决于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

行业发展趋势整体有利。全球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深化,算力需求保持高速增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宣布寒武纪等8家公司通过DeepSeek适配测试,国务院也发布《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明确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这些政策与行业动向将为寒武纪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美国限制高端AI芯片对华出口的背景下,寒武纪的思元590/690系列芯片有望获得更多替代机会。据机构测算,若能填补30%的进口芯片缺口,理论上可带来150亿元的利润空间。

寒武纪的产品布局正在拓宽。除云端芯片外,公司已通过成立寒武纪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独立开展车载自动驾驶芯片业务。在南京麒麟科创园,寒武纪参与建设了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算力最强的全国产化智算中心,该中心采用全栈国产化硬件与软件体系,算力达每秒90亿亿次。这种多元化布局有助于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增强业绩稳定性。此外,寒武纪近40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已获上交所审核通过,资金将主要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和软件平台项目,这将进一步增强其研发实力。

然而,寒武纪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一系列核心挑战。技术层面,需加快缩小与英伟达在软件生态方面的差距,提升多卡互联性能和算子库覆盖率。客户层面,需要从目前的政府智算中心向更广泛的互联网、金融、电信等行业客户拓展,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度。供应链层面,需加强与国际代工厂的深度合作,同时推动国产替代方案,增强供应链安全性。财务层面,则需要平衡研发投入与盈利能力的关系,避免因过度追求短期利润而损害长期竞争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寒武纪代表了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短期来看,其股价已反映多数乐观预期,进一步上涨需要业绩或技术突破的持续验证。长期而言,寒武纪的市值表现将取决于其能否在英伟达的强势竞争下保持技术相关性,能否将国产替代的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以及能否构建起真正的技术护城河和商业生态。

光环之下的真实挑战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爆发和股价超越茅台的现象,标志着中国AI芯片企业在国产替代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从长期亏损到单季盈利超10亿元,从市值缩水到突破6000亿元,寒武纪的逆袭故事振奋人心,也展现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决心与潜力。创始人陈天石身家逼近1900亿元的财富传奇,更是中国科技创业大潮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然而,光环之下,寒武纪面临的挑战同样真实而严峻。存货压力、毛利率下滑、客户集中、供应链风险等问题可能随时影响其业绩表现。595倍的市盈率背后,是市场对公司未来增长的极高预期,这种预期需要后续每个季度的业绩来不断验证。在AI芯片这个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的赛道上,寒武纪能否持续保持领先优势,能否真正打破“茅台魔咒”,避免成为下一个短暂闪耀后黯然退场的“千元股”,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寒武纪的未来,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AI芯片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其成功将证明中国企业在高科技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可能性;而其挫折也将反映国产替代进程中的现实困难。无论如何,寒武纪已经在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后续表现,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人持续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