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英伟达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财报:2026财年第二季度总收入达467.43亿美元,环比增长6%,同比增长56%;净利润26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9%。然而,市场却以股价暴跌3%作为回应,最终收于每股181.60美元,微跌0.09%。这家市值4.43万亿美元的芯片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焦虑。

数据背后的结构性隐忧
财报显示,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当季收入411亿美元,占总收入88%,环比增5%,同比增56%。其中基于Blackwell架构的产品收入环比增长17%,表明新产品接受速度惊人。毛利率保持在72.4%(GAAP)的高位,运营开支54.13亿美元,同比增长38%,但低于收入增速,显示出良好的经营杠杆效应。
游戏业务收入43亿美元,环比增长14%,同比增长49%;专业可视化业务收入6.01亿美元,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32%;汽车与机器人业务收入5.86亿美元,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69%。这些业务虽保持增长,但体量已无法撼动数据中心业务的绝对主导地位。
公司现金储备达567.91亿美元,总资产1407.4亿美元,股东权益增至1001.31亿美元。上半年通过股票回购和现金分红向股东返还243亿美元,并额外批准600亿美元回购计划,彰显财务实力。
H20缺位:地缘政治下的80亿美元缺口
然而,这份光鲜财报背后隐藏着巨大隐忧。财报明确披露:”第二季度没有向中国客户销售H20芯片”,且”在展望中未假设向中国付运任何H20芯片”。这一表述揭示了英伟达面临的地缘政治困境。
H20芯片是英伟达为符合美国早期出口管制政策而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降规版”产品。但随着管制收紧,即便这样的产品也需要获得出口许可证。黄仁勋曾估计,本季度将因此损失80亿美元收入。他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超过500亿美元,并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
黄仁勋的两难处境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领导力考验。他试图通过与美国政府沟通,甚至提出支付佣金的方式换取对华销售许可,但这些努力凸显了问题的本质:这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黄仁勋的困境在于,他领导的企业被夹在中美科技竞争之间。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容放弃;另一方面,作为美国企业必须遵守本国法规。他曾警告,美国的出口管制正在催生中国本土竞争对手,这一预言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中国本土生态的崛起
正如黄仁勋所担忧的,美国出口管制客观上为中国本土企业创造了受保护的市场空间。以寒武纪、海光信息为代表的芯片设计公司正从硬件层面提供算力基础,同时一个”类CUDA”软件生态也在快速构建中。
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8月22日,中国AI 50板块指数单日涨幅超5%,反映市场对国产替代的预期。IDC数据显示,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1037.3 EFLOPS增长至2028年的2781.9 EFLOPS,年复合增长率超30%。
一旦中国形成独立的软硬件生态,其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将永久性降低。届时,即便美国放宽限制,英伟达产品也可能发现中国市场大门已经关闭。国家政策如《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也在通过设定能效标准和推广新技术等方式,加速本土技术标准的建立和普及。
增长天花板与未来挑战
英伟达预计2026财年第三季度收入将达到540亿美元(正负2%),但若按前两季度增长趋势,理应超过600亿美元。这一保守预测反映出公司对增长放缓的预期。非GAAP毛利率预计为73.5%,财年末维持在75%左右。
黄仁勋面临的核心挑战不再是技术或运营——Blackwell平台被誉为”世界一直在等待的AI平台”,公司拥有极高毛利率和强大现金流——而是如何驾驭被地缘政治重塑的外部环境。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英伟达最大的瓶颈不是硅,而是外交。”
前路何在?
英伟达要保持增长,要么拓宽赛道,要么与时间赛跑。拓宽赛道意味着开拓新兴市场或开发新产品线;与时间赛跑则是在中国本土生态成熟前,找到化解地缘政治困局的方法。
然而,这两条路都充满挑战。新兴市场难以替代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增速;而地缘政治问题的解决远超一家企业的影响力范围。黄仁勋的得意与焦虑,在这份财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英伟达的故事正在成为一个典型案例,展示地缘政治如何重塑全球科技产业链。在这个新时代,技术领先不再是成功的唯一保证,地缘政治敏锐度和适应性正在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