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的上海浦东,晨光初露时,一座户外园区的柏油路上已站定一位”钢铁行者”。上午8点20分,随着计时器归零,智元机器人旗下的远征A2人形机器人迈出第一步,开启了这场注定载入行业史册的”高温Citywalk”挑战——24小时不间断自主行走,全程无人工遥控,直面35℃以上高温、夜间弱光、复杂路况的多重考验。当次日晨光再次洒向园区时,这台”铁腿”不仅完成了超50公里的自主移动,更以零故障的表现,向行业与公众交出了一份关于人形机器人”从能走到走好”的满分答卷。

从实验室到生活场:3000小时打磨的”生存技能”
这场看似”简单”的行走挑战,背后是远征A2用3000小时技术迭代积累的”生存智慧”。不同于实验室里平整地面的”定点行走”测试,此次挑战的场景完全对标真实城市环境:园区内的砖石路凹凸不平,每块砖的缝隙、边缘高度差都可能成为”绊脚石”;临时设置的锥桶、减速带模拟了城市道路的突发障碍;日间地表温度超50℃的高温炙烤,让机器人的关节、电池面临”极限耐力考”;而当夜幕降临,光线骤暗至不足50勒克斯的弱光环境,又对视觉识别系统提出了”夜间视力”的严苛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远征A2展现出超越”新手”的成熟。遇到减速带时,它的双足关节快速调整角度,以0.3秒的反应时间完成”抬腿-跨越-落地”的连贯动作,身体重心波动不超过5厘米;路过抱孩子的行人时,毫米波雷达与视觉传感器协同工作,提前0.5秒感知到移动的”热源”,脚步自然放缓并向侧方偏移30厘米;在夜间通过低光照区域时,其搭载的多光谱摄像头自动切换红外模式,配合AI算法对模糊路面的特征提取,依然保持着每秒2步的稳定步频。
“这相当于让一个两岁幼儿学会在复杂路况下独立出行。”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如此比喻。而支撑这份”成熟”的,是硬件与软件的深度协同:自研的高精度关节模块将运动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270TOPS的控制器在保证算力需求的同时,通过动态功耗管理将发热量降低40%;更关键的是,团队将实验室里的”仿真训练”与真实场景的”实战数据”深度融合,让机器人在千万次”虚拟摔跤”中学会了人类的”避险直觉”。
24小时”暴走”的底气:热插拔换电与国产化突围
如果说环境适应力是远征A2的”生存本能”,那么”热插拔换电”技术则是其”超长续航”的”能量密码”。在挑战现场,当机器人电量降至20%时,工作人员仅用45秒便完成了旧电池拆卸与新电池安装——无需关机、无需校准,换电后机器人立即”满血复活”,继续执行行走任务。这项被王闯称为”小白也能操作”的技术,彻底解决了人形机器人的”续航焦虑”:单块电池支持2.5小时连续行走,多块电池轮换下,理论续航可达72小时以上。

而支撑这种高效换电的,是智元对人形机器人”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深度考量。从电机、减速器到控制器,远征A2的国产化率已突破95%。早期依赖进口的精密关节,如今通过与国内供应商联合研发,不仅将成本降低了60%,还实现了故障率的指数级下降——刚下产线的新一代机器人,已通过连续60小时、360小时的压力测试,正向着720小时的”超长待机”目标发起冲击。”去年我们的样机售价还在百万级,今年量产机型已降至七八十万元,随着产能爬坡,明年价格还将下探30%。”王闯透露,国产化供应链的成熟,不仅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部分核心供应商的年营收因此增长了5倍,企业估值翻了两番。
行业破局:从”野蛮生长”到”标准共建”
远征A2的成功挑战,不仅是单一产品的胜利,更折射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从”实验室验证”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但正如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所言:”这个行业像极了20年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众说纷纭,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每一步都需要从业者共同探路。”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分歧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关节选择上,是坚持高精度的丝杠传动还是成本更低的旋转关节?算法路线上,是依赖规则的”专家系统”还是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交互方式上,是追求高自由度的灵巧手还是简化实用的夹爪?这些选择直接影响着机器人的成本、性能与应用场景。例如,丝杠传动的关节精度更高,但成本是旋转关节的3倍;灵巧手能完成拧螺丝、抓鸡蛋等精细操作,但增加了15%的负载重量。”选错一条技术路线,可能意味着数亿级的研发投入打水漂。”一位行业从业者坦言。
更迫切的是标准体系的缺失。目前,不同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在接口协议、安全规范、性能测试等方面各成体系,导致上下游协作效率低下。”就像没有统一的充电接口,不同品牌的电动车无法共享充电桩。”钟俊浩强调,行业亟需头部企业牵头制定基础标准,明确”哪些是必须达到的底线,哪些是可以探索的方向”。值得欣慰的是,包括智元在内的多家企业已开始推动标准制定:从关节的扭矩测试方法到机器人的安全碰撞规范,从多机协同的通信协议到数据标注的行业准则,这些基础工作的推进,将为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石。
商业化路径:”沿途下蛋”与”场景深耕”
尽管技术突破令人振奋,但人形机器人的”赚钱能力”仍需在真实场景中验证。王闯将当前的人形机器人比作”两岁儿童”——能稳稳走路、简单对话,却做不了复杂工作。”在工厂里,一台人形机器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约为人类工人的60%-70%,但它的优势在于24小时无休、不会疲劳。”基于这一判断,智元采取了”沿途下蛋”的商业化策略:优先落地”情感价值+轻量功能”的场景,在创造收益的同时积累数据,反哺技术迭代。

远征A2的首批应用场景便瞄准了展厅讲解与文娱商演。在某科技企业的产品展厅,远征A2已能完成迎送访客、产品讲解、互动问答等任务,日均服务300组客户,错误率低于1%;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上,10台远征A2组成的”机器人方阵”表演了群舞《秦俑魂》,通过多机协同技术实现了动作的高度同步,误差不超过50毫秒。这些场景不仅验证了机器人的实用性,更通过高频次的”社会曝光”培养了公众认知——当观众看到机器人流畅完成舞蹈动作时,对”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的接受度已悄然提升。
而对于更具潜力的养老、物流等场景,智元则采取了”渐进式落地”策略。例如在养老领域,先开发”陪聊提醒”等基础功能:机器人能定时提醒老人吃药、测量血压,通过语音交互缓解独居孤独;待技术成熟后,再逐步叠加”助行辅助””紧急呼叫”等复杂功能。”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全能机器人’,而是希望通过解决具体痛点,让市场看到人形机器人的不可替代性。”产品专家郝超表示。
未来已来: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之路
站在24小时挑战结束的节点回望,远征A2的行走轨迹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路线,更是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缩影。当它迎着晨光完成最后一公里行走时,身上的传感器仍在持续工作——收集的24小时环境数据已被同步至研发中心,为下一代产品的优化提供支撑。
对于行业而言,这场挑战的意义远不止于”全球首次”的荣誉。它证明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验证了国产化供应链的成熟度,更坚定了从业者对”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新生产力工具”的信心。正如王闯所说:”短期内不必急于让机器人取代人类,长期也无需恐惧被取代。它们终将成为像智能手机一样的存在——不是替代我们的双手,而是延伸我们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更高效地创造价值。”
从实验室到园区,从原型机到商品,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人形机器人的”成人礼”或许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当远征A2们开始在展厅、工厂、养老院里穿梭忙碌时,我们或许已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那个由”钢铁伙伴”与我们并肩创造的未来,正加速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