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石“撒钱”庆功背后:一场消费级影像与无人机的巅峰角力

近日,一段影石创新创始人刘靖康在员工团建中“撒钱”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画面中,这位科技圈“85后”老板将成捆现金抛向空中,研发团队成员们欢呼着争抢,引发网友对“资本家炫富”的争议。8月15日,影石内部人士紧急回应:所谓“撒钱”实为庆祝研发团队连续攻坚后成功发布全景无人机A1的团建活动,视频片段流出导致误解,公司已致歉并承诺优化激励方式。

这场被误读的“撒钱”风波,揭开了消费级影像与无人机两大领域的暗战序幕——当影石带着全景无人机A1杀向大疆的“腹地”,而大疆也以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回敬,两家深圳科技巨头的“跨界互攻”,正重塑着智能影像与无人机的竞争格局。

各自为王的“隐形冠军”:影石与大疆的护城河

在消费电子领域,影石与大疆堪称“细分赛道之王”。

影石自2015年成立以来,凭借全景相机技术异军突起。其2016年推出的首款消费级全景相机Nano,以“即插即拍+社交平台直发”的便捷性,迅速占领年轻用户市场。此后,ONE X系列、ACE运动相机等产品持续迭代,凭借360度全景拍摄、防抖黑科技等优势,连续六年蝉联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冠军,北美亚马逊运动相机类目销量常年位居前列。

大疆则用十余年时间筑起无人机行业的“护城河”。自2013年推出首款精灵系列无人机以来,其凭借自主研发的飞控系统(支持厘米级定位)、图传技术(10公里高清图传)、避障传感器(多向环境感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超70%的市场份额,成为“无人机=大疆”的代名词。

两家企业的“一统天下”,本质是技术壁垒与用户需求的深度绑定:影石抓住了“记录生活”的社交化、沉浸式需求,用全景影像填补了传统相机与运动相机的空白;大疆则解决了“上帝视角”的探索欲,用稳定、易操作的无人机让普通人也能俯瞰世界。

增长瓶颈下的“破圈”:从“各守一方”到“正面交锋”

然而,当两家企业各自的“基本盘”逐渐触及增长天花板,“跨界突围”成为必然选择。

对影石而言,全景相机市场的增长已显疲态。尽管其连续六年全球夺冠,但消费级全景相机的用户群体相对垂直(主要为极限运动爱好者、旅行博主),市场规模有限。影石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40.7%,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微降2.5%,这是近三年来首次出现利润下滑。创始人刘靖康曾公开坦言:“主赛道的增长逼近天花板,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大疆的困境同样明显。无人机作为“非刚需、高决策、低复购”的产品,大众市场渗透率已趋近饱和。大疆创始人汪滔早在2016年就预警:“无人机市场即将见顶。”近年来,大疆虽尝试扩展业务边界(如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但始终未找到能与无人机相提并论的“第二曲线”。此次推出全景相机Osmo 360,正是瞄准影石旗舰X系列的腹地——用8K/50fps超高清录制、方形HDR传感器等技术,直接叫板影石的“全景影像”优势。

技术底牌的对决:影石的“软件基因”VS大疆的“硬件壁垒”

影石与大疆的跨界,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基于自身技术基因的精准突围。

影石此次推出的全景无人机A1,主打“先拍摄后构图”的差异化体验。其机身重量不足249克(符合多数国家无人机轻量化政策),配备双鱼眼镜头,通过AI拼接算法实现360度全景拍摄。与传统无人机“先构图再拍摄”的逻辑不同,A1允许用户在飞行中自由探索,后期可在360度素材中任意截取视角,甚至配合FPV眼镜实现“第一人称飞行”(类似VR头显的沉浸式操控)。这种“无死角记录+自由剪辑”的模式,精准击中了Vlog用户、旅行创作者对“高效出片”的需求。

影石的底气,来自其在全景影像领域积累的软件算法优势。例如,其AI低光视频增强技术可在弱光环境下生成高亮度、低噪点的4K视频,而传统算法在夜间拍摄常出现画面模糊;其自研的拼接算法能快速处理360度影像,生成无缝的全景画面。这些技术若迁移至无人机,或能在影像质量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大疆的反制,则依托其“硬件+生态”的深厚壁垒。作为无人机行业的“定义者”,大疆在飞控系统、图传技术、电池管理等领域已建立技术护城河:其飞控算法支持复杂风况下的稳定悬停,图传系统可实现10公里高清低延迟传输,电池续航(如Mavic 3 Pro的43分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此次推出的Osmo 360全景相机,虽定位“对标影石X系列”,但其真正的优势可能在于与无人机的协同——例如,未来或可通过大疆无人机搭载Osmo 360,实现“空拍+全景”的无缝衔接,构建“硬件+内容”的生态闭环。

谁将改写规则?短期难分胜负,长期加速创新

尽管双方来势汹汹,但短期内谁也无法彻底颠覆对方的基本盘。

对影石来说,进入无人机市场需跨越三重门槛:一是硬件制造经验(无人机涉及结构设计、电机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复杂环节),二是用户心智占领(“无人机=大疆”的认知根深蒂固),三是生态构建(如飞控系统、云服务、配件生态)。其优势在于软件算法和影像处理,但硬件的可靠性、飞行的稳定性仍需市场验证。

大疆的挑战则在于“跨界适配”。全景相机虽与无人机同属影像赛道,但用户需求差异显著:专业全景相机用户更关注分辨率、可玩性(如手动拼接),而普通消费者可能更在意易用性、便携性。大疆虽有硬件优势,但需重新理解全景相机的用户场景,避免“用做无人机的逻辑做相机”。

不过,这场竞争的最大价值,在于倒逼双方加速技术创新。影石若能在无人机领域验证其“全景+FPV”的体验优势,或能开辟“沉浸式航拍”的新赛道;大疆若能将全景相机与无人机生态深度融合,也可能重新定义“空中影像创作”的标准。

正如刘靖康所言:“无人机像车的四个轮子,世界上需要车的类型太多了。”消费级影像与无人机的融合,或许只是智能硬件“场景化”的开始。当影石与大疆从“各自为王”走向“正面交锋”,最终受益的,将是追求更优质、更便捷影像体验的普通用户——毕竟,巨头们的“战争”,终将让科技的普惠性再进一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