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力量赋能生态保护:奥迪中国自然城市行动深耕湿地科普,书写三年生态答卷

当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蝉鸣与蛙声交织成自然的交响,当绿头鸭在水面划出涟漪、香蒲在风中摇曳,一群身着志愿服的身影正透过望远镜,聆听专家解读这片 “城市之肾” 的生态密码。这是 “奥迪中国自然城市行动” 2025 城市湿地科普体验活动的生动场景,也是企业力量深度参与生态保护的缩影。自 2023 年启动以来,这场跨越三年的公益行动,以科普为纽带、以实践为基石,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湿地课堂:在自然行走中解码生态智慧

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却正以每年 0.52% 的速度消失 ——《2025 年全球湿地展望》的警示,让保护 “地球之肾” 成为刻不容缓的使命。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座由生态修复造就的人工湿地,恰是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鲜活样本。在这里,“奥迪中国自然城市行动” 的志愿者们开启了一场 “边走边学” 的沉浸式科普。

“公园的路不用水泥而用沙石,是为了让雨水渗透滋养地下水”,带队专家的一句话,让志愿者们注意到脚下的生态巧思。从观鸟塔远眺层叠绿意,辨别绿头鸭、白鹭的形态特征;到夕阳湖畔观察水草与候鸟的共生关系,那些藏在寻常景观里的 “生态密码” 被一一解锁:湿地如何过滤水质?候鸟为何在此驻足?香蒲的根系如何为小鱼虾提供庇护?专家们将复杂的生态原理转化为生动的生命叙事,而志愿者们的提问更显积极:“普通人能为湿地保护做些什么?”“城市湿地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 专业与热情的碰撞,让科普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场关于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感慨:“第一次知道北京城里藏着这样的‘生态宝库’,原来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科普体验的意义所在:当人们亲眼看见湿地的生机,亲身感受自然的智慧,保护的意识便会从心底萌发。

三年接力:从观鸟到护湿,编织生态保护网络

“呼吁公众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行动的初心。” 奥迪中国企业传播部高级总监魏明祥博士的话,道出了 “自然城市行动” 的核心逻辑。三年来,这场公益行动如同一条绿色纽带,串联起鸟类、古树、湿地三大生态议题,构建起企业、机构、公众联动的保护网络。

2023 年,行动以城市鸟类为起点,联合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带领参与者走进北京城市公园。在专家指导下,大家通过望远镜观察喜鹊的筑巢习性、斑鸠的觅食规律,了解鸟类在控制虫害、传播种子中的关键作用。观鸟不再是小众爱好,而成了普通人亲近自然的 “第一课”,当年发布的《北京自然城市观鸟指南》,收录 15 座公园与 4 条远郊路线,让更多人知道 “身边就有自然课堂”。

2024 年,行动将目光投向古树这一 “绿色活化石”。携手北京绿化基

金会等机构,志愿者们探访百年古柏、千年银杏,听专家解读 “年轮里的气候密码”:一棵古树能为数十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其根系可涵养水源,枯枝落叶能滋养土壤。《北京自然城市古树观赏指南》的发布,不仅列出 17 个古树观赏点,更教会人们 “如何与古树温柔相处”—— 不刻画、不攀折,让这些见证时光的生命继续繁茂。

2025 年,行动聚焦湿地生态,从 6 月的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到 8 月的翠湖湿地公园,志愿者们实地观测水体净化过程、记录湿地物种,亲身感受 “湿地调节气候、蓄洪防旱” 的强大功能。即将发布的《北京自然城市湿地游赏指南》,将成为公众探索湿地的 “行动手册”,从 “如何文明观鸟” 到 “如何参与湿地清洁”,让保护从认知落地为实践。

企业担当:让绿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

“成为负责任的本土企业公民”,这是奥迪中国的承诺,而 “自然城市行动” 正是这一承诺的生动实践。不同于传统公益的 “资金捐赠”,这场行动更注重 “赋能参与”:通过链接专家资源、设计科普场景、转化实践成果,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成为生态保护的 “传播者” 与 “行动者”。

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博士表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创造经济价值,更在于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三年来,从员工志愿者到合作伙伴,从城市居民到青少年群体,行动已形成 “企业引领、多方联动、公众参与” 的生态保护模式。当员工带着孩子参加观鸟活动,当社区居民拿着指南探访古树,当学生在湿地调研中写下观察日记,保护的种子便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在翠湖湿地公园的夕阳下,志愿者们的身影与掠过水面的水鸟构成和谐画面。这场跨越三年的生态接力,证明了一个道理:城市不是自然的对立面,当企业用行动搭建起人与自然的桥梁,当每个人都愿意为身边的绿意多一份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便不再是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奥迪中国自然城市行动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更多人正在加入这场 “为城市留一抹绿” 的行动中,共同书写属于未来的生态答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