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得掉却造不出,小米 YU7 亟需突破 “产能地狱”

2025 年 6 月 26 日,小米汽车旗下备受瞩目的车型 YU7 正式上市,这款车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市场焦点。发布会上,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对 YU7 充满信心,他强调了这款车在智能驾驶、高性能以及出色设计等方面的显著优势。而市场的反馈也极为热烈,上市仅 3 分钟,大定数量便突破了 20 万台,1 小时内订单量更是飙升至 28.9 万台,18 小时锁单量达到 24 万台,这样的成绩无疑证明了 YU7 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但在这火爆的销售数据背后,小米 YU7 却陷入了产能不足的困境。在其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销售月 ——7 月,小米共交付约 3 万台车,其中 SU7 为 2.19 万辆,SU7 Ultra 是 2500 辆,而备受期待的 YU7 仅交付了 6042 辆。这一交付数据远低于市场预期,与上市之初 3 分钟大定破 20 万台的惊人订单量形成了鲜明反差。对比同期上市的其他热销车型,极氪 007 GT、小鹏 MONA 03 等在上市首月交付量均超过 10000 辆,更凸显出小米 YU7 在交付方面的滞后。

从提车周期来看,目前 YU7 各版本的提车周期仍在 42 周至 59 周左右。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现在下定,大约需要等待到明年 6 月份才能提到车,如此漫长的等待时间,无疑极大地考验着消费者的耐心。而小米另一款热门车型 SU7 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交付周期大概在 34 周至 41 周左右。在 YU7 上市之前,市场曾预测会有部分 SU7 车主转定 YU7,从而缓解 SU7 的交付压力。但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实际仅有约 10% 的 SU7 车主转订 YU7,这不仅未能有效缓解 SU7 的交付问题,反而导致两款车型在产能上互相挤压,进一步加剧了产能紧张的局面。

不出意外,小米再次陷入了 “产能地狱”。在经历了发布初期的狂热之后,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新车型的市场冲击,很难保证消费者会一直保持耐心,愿意等待长达 10 个月的时间提车。近期,在社交媒体上,不少车主发帖反映,在车辆尚未生产或者交付周期仍有数月的情况下,就被要求先行支付尾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且定金不予退还。《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显示,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对此回应称,要求提前交尾款仅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准车主,比如提出过延迟交付,或评估有较高提车风险的用户,像办理金融分期时配合度较低,或表达过不想提车想法的。同时,有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汽车此举主要是担心车辆生产出来后准车主又改变主意不想要了,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其他定车用户的正常交付。

在二手平台上,以 “小米 YU7” 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能发现有大量车主在转让生产排期较为靠前的订单,普遍加价幅度在 2500 元至 5000 元不等。由于小米官方并不支持变更提车人,所以大多数人采用在提车后进行 “手拉手” 过户的方式。而在已经交付的二手车市场,小米 YU7 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原价为 25.3 万元的 YU7 标准版在二手车商处的最低价格为 26.8 万元左右,相比之下,SU7 和 SU7 Ultra 的二手车价格则随着保有量的上升而有所下降。这种供需矛盾的加剧,正逐渐消磨着小米准车主们的耐心,提升产能已经成为小米汽车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目前小米已投产两座工厂。其中,一期工厂于 2024 年年初建成投产,主要生产 SU7 系列;二期工厂在今年 6 月中旬竣工,主要负责生产 YU7 系列,两期工厂规划年产能之和为 30 万辆。不过,二期工厂目前还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在产能拉满之后,预计月产能可以达到 2 万辆左右。从 8 月开始,随着二期工厂产能的逐步提升,YU7 的交付能力有望得到较为可观的增强。此外,根据亦庄 3 月份发布的规划文件,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将在原有的 53.1 公顷基础上进行扩建,扩建后总用地面积约 105 公顷,规划年产能也将增加至 30 万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交付周期较长的问题。

除了北京的工厂,小米也在积极规划建设武汉、上海(推测)等地的工厂,以满足未来混动 SUV 和 MPV 等车型的生产需求。目前,小米汽车武汉工厂已于今年上半年动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竣工。该工厂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航产业园,与小鹏、路特斯等车企的工厂相邻,占地面积约为 133 万平方米,约为北京小米一期工厂的 3 倍,预计年产能为 45 万辆。业内普遍推测,此工厂将用于生产已经开始路测的小米中大型 SUV。此外,小米还在上海地区招聘汽车生产相关人员,这或许是在为规划中的上海工厂提前布局。同时,业内一直有传闻称小米可能会与东风汽车合作,利用其闲置产能来生产车辆。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因产品力不错,但却由于生产和交付问题而导致车型最终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2021 年 12 月,蔚来 ET5 发布后的订单量极为火爆,一度让蔚来 APP 瘫痪了接近 10 分钟,李斌称其为 “蔚来有史以来发布会后订单量最高的车型”。然而,直到 2022 年 9 月底,蔚来 ET5 才开始交付,距离新车上市已过去近一年时间。此时,市场环境已发生变化,生产出来的 ET5 只能通过连番补贴降价的方式来刺激销售。后来李斌反思道:“商业上最大的成本不是钱,是机会成本”。无独有偶,2023 年 11 月上市的智界 S7 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上市后,其订单在两天内突破 1 万辆,但随后由于产线问题和零部件不足,导致交付周期大幅延后。即便在 “二次上市” 后,依然受到产能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影响,错失了最佳的市场发展时机。

对于小米 YU7 而言,能否避免重蹈其他新势力车型因交付延迟而错失最佳市场窗口的覆辙,在热度退却之前真正兑现其市场潜力,是其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小米汽车需要加快产能提升的步伐,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能够按时交付车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这样,小米 YU7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助力小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