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首都剧场的灯光再次亮起,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天下第一楼》迎来了第600场演出的历史性时刻。这部诞生于1988年的作品,以其对老字号饭庄”福聚德”兴衰史的生动刻画,不仅成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更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冯远征院长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窥见这部经典之所以能够跨越三十余年依然熠熠生辉的秘密——那便是对生活最本真的敬畏与追寻。

《天下第一楼》的编剧何冀平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不仅深入北京餐饮界体验生活,甚至考取了二级厨师证。这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创作态度,在冯远征看来,正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她写出的苦辣酸甜,不是听来的,是发自内心的体会。”冯远征的这番评价道出了经典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它们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创作者用双脚丈量生活、用心灵感受时代的结晶。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近乎”笨拙”的创作方式显得尤为珍贵。当许多创作者沉迷于技巧炫耀和概念包装时,《天下第一楼》提醒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永远根植于对生活最真诚的观察与思考。
北京人艺三代演员对《天下第一楼》的接力传承,展现了经典剧目得以延续的另一关键要素——表演艺术的代际传递。冯远征特别提到,本轮演出中杨立新等资深演员对年轻一代的悉心指导,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确保了角色灵魂的延续。在戏剧表演中,经典角色的塑造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演员的共同打磨。从于是之到杨立新,再到如今的年轻演员,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理解,使角色既保持原汁原味又焕发时代光彩。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在深刻理解角色内核基础上的创造性再现,正如冯远征所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实则是无数艺术家毕生实践的智慧结晶。
《天下第一楼》对饮食文化的呈现与人性审视,揭示了经典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剧中通过一家饭庄的兴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更深入探讨了商业伦理、人情世故等普遍命题。冯远征强调,北京人艺拥有众多保留剧目,而这些剧目传承的重中之重正是其中经典角色的”接力”。这种传承不仅关乎表演技巧,更在于对作品精神内核的把握。在快餐式文化消费盛行的当下,《天下第一楼》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经典能够穿越时空,因为它们触及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当观众为剧中人物的命运唏嘘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话。
面对经典剧目的未来传承,冯远征的思考具有普遍意义。他认为,当下创作者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沉住气”的态度——这既是对《天下第一楼》创作精神的呼应,也是对当代文化生态的深刻反思。在流量至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艺术创作更需要回归生活本源,需要创作者具备”考取二级厨师证”般的专注与投入。北京人艺的成功经验表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创作者对生活、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天下第一楼》的第600场演出,不仅是一个数字里程碑,更是一次关于艺术本质的生动示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因为它们扎根于最真实的生活土壤;艺术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传递,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持续探索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场《天下第一楼》的演出,都是一次对生活美学的重新发现,都是对”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一创作真谛的当代诠释。当舞台上的”福聚德”依然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话剧的生命力,更是艺术与生活永恒对话的动人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