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辽宁行”:镜头里的海洋文明与跨文化对话

——2025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大连书写中外交流新篇章

2025年6月3日,辽宁师范大学的礼堂内灯光璀璨,来自俄罗斯、英国、意大利、厄瓜多尔等六国的青年导演手持证书合影留念。这一刻标志着”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辽宁行”正式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15天里,这些怀揣创作热情的异国青年将用镜头记录大连的渔港晨曦、海岛生态、非遗技艺,以青春视角诠释这座东北亚城市的独特魅力,为全球观众打开一扇感知中国海洋文明的新窗口。


多元文化碰撞下的创作实践

本届活动延续了”看中国”品牌十余年来的核心理念——通过外国青年的第一视角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聚焦”海洋文化”主题,10位导演的选题涵盖渔民生活、海鲜美食、海岛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厄瓜多尔青年卡罗琳娜·门德斯选择跟踪拍摄大连獐子岛的渔民家庭:”我想讲述大海如何塑造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她的镜头下,渔网编织技艺传承人与现代化捕捞船形成奇妙对比,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意大利导演马可则将目光投向金石滩的地质奇观:”这里的岩层记录着地球亿万年变迁,就像一部天然的历史书。”他计划结合动画技术还原远古海洋生物的活动轨迹,让观众直观感受大连作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科学价值。英国团队则瞄准大连海鲜产业链,从养殖基地到米其林餐厅的后厨,试图解码”舌尖上的海洋经济”。


城市叙事中的国际表达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为创作团队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副院长张明透露:”我们组织了非遗传承人工作坊、海洋生态讲座,并开放校内的4K电影实验室供他们使用。”这种深度参与模式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制作的单向输出,形成中外团队协同创作的化学反应。俄罗斯导演安娜惊叹于大连贝雕工艺的精细程度:”师傅们能用扇贝壳做出比头发丝还细的纹路,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手工艺品’的认知。”

活动期间恰逢大连”国际开放月”,多国青年的创作与本地文旅活动形成巧妙联动。在星海广场拍摄时,意大利团队偶遇正在举行的国际婚庆博览会,随即调整计划加入跨国婚姻家庭的故事线;而日本导演佐藤淳一的短片《浪花里的唐诗》则受本地”诗歌海岸线”公共艺术项目启发,用光影重构李白笔下”海色晴看雨”的意境。这些作品不仅记录城市风貌,更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生动载体。


从地方叙事到全球传播

据主办方统计,历届”看中国”项目已产出1041部短片,斩获197项国际奖项。本届成果同样被寄予厚望——所有作品将通过威尼斯电影节平行单元、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平台展映,并借助TikTok、YouTube等新媒体矩阵触达全球观众。北京师范大学向云驹教授强调:”大连的海洋叙事具有典型意义,它既是东北振兴的缩影,也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导演已开始探索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英国团队尝试将AI生成技术与实拍素材结合,创作沉浸式虚拟现实短片;厄瓜多尔小组则计划开发AR互动地图,让观众”云体验”渔港的昼夜更替。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作品的传播力,也为城市形象塑造提供了新思路。


文化软实力的生动注脚

当夕阳为星海湾镀上金边时,厄瓜多尔导演卡罗琳娜仍在码头调整拍摄设备。”每次快门按下都是对这座城市的告白,”她感慨道,”这里的人们像海浪一样包容而坚韧。”这种情感共鸣正是”看中国”项目的深层价值——通过影像消弭文化隔阂,在真实记录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基础。

据悉,本届活动闭幕式将于6月18日举行,届时将发布首部《大连海洋文化影像白皮书》。正如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宏所言:”这些青年创作者如同文化的信使,他们带回国的不仅是精美的画面,更是关于中国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鲜活故事。”在这场跨越山海的创作旅程中,大连正以其独特的海洋气质,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