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映照生活:林曦把人间烟火炼成七卷诗画

朱砂在石砚中洇开时,重庆籍画家林曦用小指挑开鬓边散落的发丝,窗外京城的鸽哨穿透初夏阳光。2025年6月2日,嘉德艺术中心铺开她的《曦游记》北京篇章——五百件水墨画作不是高悬的艺术孤品,而是将生活本身炼成七幕人间喜剧的剧场。当观众掀开展厅布帘,迎面看见的竟是等比复制的”暄桐教室”:散落毛边的碑帖、洗得发白的青瓷笔洗、笺纸上未干的”日日是好日”墨迹,恍若闯入画家的生活现场。


​七重门里的光阴史诗​

策展人彭薇用空间分割出艺术家的精神图谱。踏入”自有我在”展厅,十米长卷《山城纪事》里火锅蒸腾的热气晕染着解放碑的晨曦,八岁林曦蹲在梯坎画速写的背影在卷尾隐现;”天真”展区的穹顶垂下竹编灯阵,二百三十只水墨熊猫嬉戏其间,最顽皮那只爪握的毛笔正蘸着未干的墨。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庆驻足《童戏图》前轻笑:”她把成都展的熊猫、潮州展的年味都带来京城,自己变成穿行展线的活坐标。”

展厅深处藏着戏剧性转场。”从书法之美到生活之美”展墙如宣纸折叠起伏,观众在《习字课》装置前抽取空白笺纸,将心事写入电子屏的虚拟碑帖——墨迹旋即投影成墙上的行云流水。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触摸着宣纸材质的展签:”这不是观看艺术,是参与艺术家的日课修行。”


​烟火丹青里的生活哲学​

林曦创作区中央的陶窑余温尚存。素坯茶杯底部刻着”未完成”字样,旁置水墨小品《陶事》:窑门透出暖光,杯底釉色流淌如星云。这恰是”精进”单元的隐喻——艺术家从不遮掩生活毛边。她为北京特绘的《胡同节气》系列里,冰糖葫芦竹签穿透《立冬》的留白,遛鸟老人笼中的绣眼竟偷啄着《雨水》的落款印章。

“爱”的章节最是惊人。五十幅《哺乳》系列在灯箱上投下剪影,观众触碰感应区时,婴儿吮吸声随奶香氤氲漫开。德国藏家汉斯凝视《哺乳之八》的墨色乳晕:”水墨从未如此富于生命温度。”


​京城水土孕养的初心​

“北京站不只是巡展终点,更是出发地。”林曦抚过展墙照片:2001年央美新生报道的青涩身影,与今日工作室案头的《雍和宫雪霁图》形成时光叠印。特设的”北京”展室悬挂巨幅《中轴气象》,水墨晕染的钟鼓楼飞檐下,铅笔速写的快递小哥正骑行过景山万春亭。

展厅出口的共创墙已成新景观。三天内积攒的七百张便笺里,小女孩画的水墨猫咪追着程序员写的代码鱼,退休教师抄录”格物致知”旁贴着摇滚青年的涂鸦歌词。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在此驻足良久:”她把展览变成土壤,每颗落入的种子都长出独特枝桠。”


当最后几位观众在”暄桐教室”体验区试写心经,电子屏显现林曦远程题跋:”提笔即修行”。展厅灯光渐次暗下时,那些悬挂的竹灯亮作星辰,水墨猫儿在光影里伸展腰肢。

此次展览在空间叙事上打破常规框架。从成都的熊猫自画像到潮州的年节灯笼,再到京城教室的复原现场,林曦把巡回之旅变成一场艺术生长实验。画中的柴米油盐与展厅的互动装置互相滋养,最终在古都沉淀为全新的美学范式——水墨不仅是纸上山河,更是映照众生百态的生活之镜。走出美术馆的人们或许终将领悟:真正的艺术不在展墙之上,而在提笔观察人间的每一刻热望之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