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多彩中华·和韵”室内音乐会

6月4日晚,南半球的夏夜微风轻拂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穹顶,在这座融合现代设计与东方韵味的建筑里,一场名为”多彩中华·和韵”的室内音乐会正悄然编织着跨越东西方的音乐对话。五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青年音乐家手持中提琴、钢琴、长笛等乐器,在莫扎特与《梁祝》、巴赫与《鸿雁》的旋律交织中,为百余位澳洲观众打开了一扇感知中国文化的艺术之窗。
一、琴弦上的文明对话:传统与经典的碰撞
音乐会的上半场以中国作品为主轴,却处处可见创新的巧思。《梁祝》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版本颠覆了传统认知——当西方弦乐器的细腻滑音遇上东方故事的凄美叙事,小提琴模拟的蝴蝶振翅与长笛勾勒的化蝶意境,让澳洲观众约翰·休伊(John Huie)不禁起身鼓掌:”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国民乐的想象!原来《梁祝》不仅能用二胡演绎,还能如此国际化。”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金红花执棒的中提琴与钢琴版《阳光灿烂照天山》,则将新疆民歌的欢快节奏融入西方室内乐框架。演奏者通过微分音处理模仿冬不拉的独特音色,配合钢琴模拟手鼓的切分节奏,让这首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焕发新生。”我们试图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呼吸的生命体。”金红花在演出间隙向记者阐释创作理念。
二、巴赫与鸿雁的共鸣:西方观众的东方奇遇
下半场的曲目单故意打破地域界限——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与《鸿雁主题随想曲》形成奇妙对话。当单簧管吹出《鸿雁》悠扬的蒙古长调旋律时,现场观众Khee Low女士突然轻声跟唱:”这是我祖母教我的蒙古民歌!虽然语言不通,但音乐里的乡愁如此熟悉。”这种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恰是主办方精心设计的”情感锚点”。
音乐会最动人的瞬间发生在返场环节。当观众高喊”Encore”时,音乐家们即兴改编了《茉莉花》与维瓦尔第《四季·春》的主题,中提琴模拟古筝的轮指技法,钢琴以印象派和声烘托东方旋律,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混血”版本。这种即兴创作不仅展现了中国音乐家的专业素养,更传递出”和而不同”的艺术哲学。
三、文化使者的双重使命:艺术传播与学术共建
此次演出并非简单的舞台展示,而是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对话·知音”文明对话国际日活动的重要组成。中心主任刘东透露,音乐家们次日将赴澳大利亚音乐学院和西悉尼大学开展大师班:”我们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据悉,中央民族大学已与澳方高校达成协议,未来将联合开设”丝绸之路音乐研究”工作坊,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音乐的新路径。
澳大利亚音乐制作人休伊在后台向记者展示了他录制的演出视频:”我要把这些片段分享给悉尼交响乐团的同事们。中国音乐家对西方经典的重构方式,或许能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新灵感。”这种专业层面的深度互动,正是文化交流从”浅层展示”迈向”深层共创”的生动写照。
四、余音绕梁处:音乐作为文明对话的通用语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空,许多观众仍驻足交流。一位抱着小提琴的少年追问演奏者指法技巧,几位银发族讨论着如何在中国传统调式中寻找创作灵感。这种自发形成的跨文化对话场域,印证了金红花教授的观点:”音乐是最具穿透力的文化使者,它不需要翻译,却能直抵人心。”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音乐会,恰似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中央民族大学”扎根传统、放眼世界”的教学理念,也映照出悉尼多元文化社会中艺术无国界的现实图景。正如刘东主任所言:”当《梁祝》的蝴蝶振翅掠过巴赫的赋格,当《鸿雁》的草原长调融入维瓦尔第的春之声,我们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西厢记’——只不过这次,故事的舞台是整个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