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顶流日本行前再陷”围堵困局”:王楚钦怒斥粉丝”离我远点”,饭圈文化何时不再困运动员?

8月6日上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出发大厅里,原本行色匆匆的旅客队伍突然出现一阵骚动。当身着黑色运动外套、内搭白T恤的王楚钦推着行李箱走出通道时,十余名手持手机的女粉丝瞬间围拢上来,有人踮脚将镜头怼到他面前,有人举着应援牌挤到身侧,更有甚者试图拽他的衣袖。”哥哥看这边!””王楚钦笑一个!”此起彼伏的呼喊声中,这位刚在WTT美国大满贯摘得男单冠军的国乒顶流,终于难掩愠色。

“离我远点行吗?别挡道!”王楚钦停下脚步,黑色口罩下的眉头紧蹙,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疲惫与无奈。然而这声提醒并未奏效——粉丝们仍像潮水般随着他的步伐移动,手机镜头始终追着他发梢晃动。直到机场安保介入疏导,这支临时组成的”追击队”才逐渐散开,留下王楚钦在工作人员护送下快步走向登机口,背影透着急切。

23连胜的”冠军体质”,为何总被”热情”绊住脚?

此次日本之行,对王楚钦而言本是场”复仇之战”。7月31日,他在WTT美国大满贯决赛中4-0横扫张本智和,不仅将个人世界排名从第三推至第二,更以23连胜的战绩刷新了近三年男单选手的最长不败纪录。从4月的澳门冠军赛到7月的布达佩斯冠军赛,从多哈常规挑战赛到沙特大满贯,这位24岁的”大头”用连串胜利证明了自己已跻身世界超一流行列。出征前,他在社交媒体上写下:”横滨,等我。”配图是训练馆里汗湿的后背,眼神里满是专注。

但这份专注,总被机场的”意外”打断。这并非王楚钦首次遭遇类似状况:3月新加坡大满贯,他被粉丝堵在卫生间门口;5月苏州世乒赛,他在混采区被挤得踉跄;6月青岛封闭集训期间,甚至有粉丝翻越护栏试图进入训练馆。”我们理解大家对偶像的支持,但过度的关注真的会影响备战。”早在今年4月的乒超联赛期间,王楚钦就在赛后发布会上公开呼吁,”运动员需要的是能安心吃饭、睡觉、训练的环境,不是举着手机的’近距离接触’。”

同行队伍里的”冷热反差”:顶流的”待遇”为何不同?

与王楚钦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机前往日本的林诗栋、王曼昱等国乒主力显得从容许多。18岁的小将林诗栋推着行李车独行,偶尔被认出的粉丝也只是远远拍照;”鳗鱼”王曼昱戴着渔夫帽低头刷手机,身后跟着的粉丝数量不足王楚钦的三分之一。更引人注意的是,此次出征的队伍里不见孙颖莎的身影——据队内工作人员透露,她可能选择了VIP通道或单独出发,”为了避免类似的围堵情况”。

这种差异背后,是粉丝圈层中默认的”顶流规则”:作为国乒新生代中人气最高的选手之一,王楚钦的微博粉丝量已突破1200万,抖音账号单条训练视频点赞超500万,商业代言覆盖运动品牌、快消品等多个领域。他的每一次公开露面,都能引发社交媒体的”地震”。”粉丝经济时代,运动员的人气往往与商业价值直接挂钩,但过度的私人空间侵入,确实会影响职业状态。”一位长期跟踪报道国乒的记者坦言,”我们见过太多运动员因为粉丝围堵错过航班、影响训练的情况,这在其他项目里几乎不可想象。”

从”追星式应援”到”理性支持”:国乒粉丝需要怎样的”爱”?

事实上,这并非国乒独有的困扰。近年来,随着乒乓球运动破圈,”饭圈化”趋势逐渐显现:粉丝为选手打投、控评、抢票,甚至在比赛场馆举着灯牌尖叫,导致部分运动员不得不调整比赛节奏。对此,中国乒协曾多次强调”抵制饭圈乱象”,刘国梁主席更在公开场合表示:”乒乓球是竞技体育,不是娱乐秀场。运动员的价值在赛场,不在热搜。”

对于王楚钦本人而言,他更希望粉丝能将这份热情转化为对比赛的关注。”每次赢球后看到大家在评论区说’大头牛逼’,比收到任何礼物都开心。”他在直播中曾这样说道,”但也希望大家能明白,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在训练馆多练一小时,在赛场上多拼一分。”此次日本之行,他的目标很明确:在横滨冠军赛上卫冕,向巴黎奥运会发起冲刺。

截至发稿,王楚钦所在的国乒团队已抵达日本,开始了赛前适应性训练。机场的围堵事件或许只是个小插曲,但对于这位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运动员来说,如何在人气与专注间找到平衡,或许才是更重要的课题。毕竟,球迷想看的,从来不是”被围堵的顶流”,而是”站在世界之巅的中国冠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