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的资本市场,新能源赛道上演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分化戏码。一边是蔚来港股单日暴涨8.62%,美股盘前涨幅一度逼近8%;另一边,理想汽车因首款纯电SUV理想i8的发布,美股、港股双市场股价应声下挫。这场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从”配置堆砌”向”用户价值”转型的深层变革——当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谁能真正读懂用户需求、握紧成本控制的”金刚钻”,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洗牌中突围。

从”预售价”到”上市价”:蔚来的”超预期”方程式
7月31日晚间的这场发布会,被业内视为蔚来今年的”关键一役”。其推出的纯电大空间SUV乐道L90,以整车购买26.58万元起、电池租用17.98万元起的售价,比一个月前公布的预售价(整车27.99万元起、电池租用19.39万元起)直降1.41万元。这个看似”简单”的价格调整,却在新能源市场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
“这不是拍脑袋的决策。”蔚来总裁秦力洪在媒体沟通会上坦言,定价的每一个数字都经过精密计算。从供应链成本曲线到竞品价格带,从用户可接受的性价比阈值到企业盈利红线,团队的计算精度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这种”算账能力”,正是蔚来近年来技术积累与供应链深耕的厚积薄发——通过自研电池管理系统降低30%的电池成本,通过合肥新桥第二工厂的智能制造将单车生产能耗压缩20%,通过与芯片企业联合开发定制化芯片减少25%的电子元件采购成本……这些藏在”水面下”的功夫,让蔚来终于有了”降价不降利”的底气。
李斌在回答”定价是否有诚意”的提问时更直接:”现在的价格,我们依然保持着健康的毛利率。”这与去年乐道品牌首款车型L60上市时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舆论曾质疑”20万级纯电SUV如何盈利”,而随着L60月销突破3万辆、用户规模效应显现,蔚来的成本摊薄速度远超预期。如今L90的”再降价”,本质上是企业在规模扩张中”降本曲线”的自然延伸。
空间与实用:大六座SUV的”用户价值”革命
在30万元级纯电大六座SUV市场,乐道L90的入场恰逢其时。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30万以上新能源SUV销量同比增长42%,其中六座车型占比从2023年的18%跃升至29%。但热闹背后,用户痛点却鲜被提及:部分车型为追求”大”而盲目加长轴距,导致第三排腿部空间看似充裕却牺牲了后备厢容积;为了外观设计牺牲头部空间,180cm以上的乘客坐进第三排不得不蜷缩肩膀;更不用说后备厢塞下婴儿车后再无余量,露营装备无处安放的尴尬。
“我们做了2000多组用户深度访谈,覆盖一线到五线城市。”乐道产品负责人透露,调研中高频出现的需求集中在三点:第三排要”能坐成年人”而非”儿童专属”,后备厢在满载时要”装得下全家行李”,车机交互要”老人孩子都能轻松上手”。基于这些洞察,L90在开发阶段就打破了传统SUV的”空间分配惯性”——通过优化座椅折叠逻辑,第三排座椅立起时后备厢仍有520L容量(相当于4个28寸行李箱),全部放倒后可扩展至1850L;针对中国家庭身高特点,第三排腿部空间达到780mm(成人舒适阈值是700mm);车机系统则简化了30%的功能入口,将常用操作步骤从4步压缩至2步。
这种”需求导向”的产品思维,让乐道L90在同类竞品中迅速建立起差异化优势。对比理想i8的”豪华感优先”策略,L90更聚焦”实用主义”;相比传统车企的”油改电”车型,其专属纯电平台的能耗降低25%(CLTC工况下百公里电耗18.5kWh)。一位现场订车的用户直言:”以前看大六座电动车,不是第三排憋屈就是没地方放东西,L90把这两个最闹心的问题解决了。”
资本迷局:从”烧钱扩张”到”有质量增长”
市场对蔚来与理想的截然不同反应,本质上是资本对”增长模式”的重新审视。过去两年,新能源车企普遍陷入”规模优先”的陷阱——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亏损为代价冲刺销量,导致行业平均毛利率长期徘徊在15%以下(特斯拉25%、比亚迪18%)。但进入2025年,投资者的关注点逐渐从”销量增速”转向”盈利质量”。
蔚来的改变恰好踩中了这一转折点。数据显示,2024年Q4蔚来毛利率回升至18.7%(环比提升3.2个百分点),2025年Q1进一步提升至19.5%;而同期理想的毛利率虽稳定在17%-18%,但因新业务(如手机生态)的高投入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此次L90的定价策略,正是蔚来”有质量增长”战略的具象化落地——通过精准的用户需求捕捉降低营销成本(据第三方机构测算,乐道的用户转介绍率高达45%,远超行业25%的平均水平),通过供应链优化控制生产成本(L90的单车制造成本比L8降低12%),通过规模化交付摊薄研发费用(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8%,主要源于核心技术复用率的提升)。

“我们今年的核心目标是’让每个季度都有变化’。”李斌在沟通会上强调,这种变化不仅是财务指标的改善,更是组织效率的提升。从今年3月开始推行的”用户需求快速响应机制”,让产品研发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供应链端的”供应商分级管理”系统,将关键零部件的交货准时率从89%提升至97%;甚至连门店的服务流程都经过了AI优化,用户等待时间缩短了40%。这些细微之处的改进,最终汇聚成资本市场对蔚来”战略执行力”的信心。
行业启示录:价格战的下一站是”用户价值战”
乐道L90的成功,不仅是单一产品的胜利,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进化逻辑。当补贴退坡、资本降温,市场逐渐回归商业本质——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堆砌参数”的”科技玩具”,而是真正解决痛点的”出行伙伴”;企业需要的不是”赔本赚吆喝”的规模扩张,而是”有现金流、有利润率”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其他新能源车企而言,这或许是一记警钟:单纯依靠价格战或许能在短期内抢占市场,但如果没有持续的用户需求洞察能力、高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和清晰的战略执行路径,所谓的”价格屠夫”终将沦为行业洗牌的注脚。正如交银国际在最新研报中所言:”30万级六座纯电SUV市场的竞争,将从’配置竞赛’转向’用户价值竞赛’,而这场竞赛的裁判,永远是坐在驾驶座上的消费者。”
8月的上海车展上,李斌曾在展车旁对记者说:”蔚来的终极目标不是卖更多的车,而是让更多人享受更好的出行体验。”随着乐道L90的热销,这句话正在从口号变成现实。当价格回归理性、需求被精准满足、盈利成为常态,或许这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向成熟的真正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