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宁,晚风裹着邕江的湿润,吹得民族剧院的飞檐翘角微微轻颤。7月29日晚7时30分,当聚光灯次第亮起,第十届广西戏曲青年演员比赛决赛的首场演出拉开帷幕。台下座无虚席,有白发戏迷攥着保温杯早早占座,有年轻情侣捧着戏单低声讨论,还有家长牵着孩子指着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字样耐心讲解——这场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联共同主办的赛事,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向八桂大地传递着戏曲艺术的薪火。

从1989到2025:一场赛事的”成长密码”
若要读懂这场赛事的分量,不妨先把时间拨回1989年。那一年,广西戏曲青年演员比赛首次亮相,彼时的剧场里,或许还坐着如今舞台上须发斑白的艺术家;而36年后的今天,71张年轻的面孔站在同一个舞台中央,用唱念做打续写着这份传承。
“这是我们的’戏曲人才孵化器’。”现场一位资深戏曲评论家告诉记者,作为广西历史最久、覆盖最广、影响最大的青年戏曲赛事,36年来,它像一双眼睛,让桂剧《刘三姐》里的”多谢了”唱得更亮,让彩调《刘三姐》中的”采茶调”更俏,也让粤剧的”红腔”、邕剧的古调在年轻一代中重新焕发生机。从这里走出的演员,有的成了院团的”台柱子”,有的带着广西戏曲登上全国舞台,更有的用创新思维为传统剧目注入时代注脚——可以说,广西戏曲的每一次”破圈”,都离不开这个舞台的托举。
六大剧种同台:方寸舞台藏山河
7月29日的两场决赛,堪称一场”广西戏曲大观园”。桂剧的醇厚、壮剧的豪迈、彩调的灵动、京剧的雍容、粤剧的婉转、邕剧的古朴,六大剧种轮番登场,生旦净丑各展所长,连空气里都浮动着不同剧种的独特韵味。
首场演出中,彩调剧《探干妹》率先点燃全场。扮演”干妹”的演员扎着蓝布头巾,手持花扇,脚步轻快如雀跃的春燕。”妹在家中织土锦嘞——”一声甜润的唱腔刚起,台下便响起一片叫好。”这小姑娘才22岁吧?眼神里有股子机灵劲儿!”戏迷陈大爷举着望远镜感慨,”彩调讲究’甜、脆、圆、润’,她把’干妹’的娇憨与期待演活了,连扇花的收放都带着山乡的烟火气。”
紧接着登场的京剧《罗成叫关》,则让人看到了”老戏新演”的可能。饰演罗成的青年演员身着银甲,手持令箭,从”勒马停蹄”到”撕心裂肺”,每一个身段都带着金戈铁马的凛冽。”这段’叫关’最考验功底,既要唱出罗成的悲壮,又不能失了少年的锐气。”后台工作人员介绍,这位演员为了练好”三起三落”的台步,每天在排练厅压腿三小时,脚腕肿得连鞋都穿不上,”但他说,罗成十七岁挂帅,我们这代人也该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最让观众意外的是邕剧《拦马过关》的”返场”。当扮演”杨八姐”的演员用邕剧特有的”平板”唱腔唱到”我这里抽丝剥茧细盘问”时,台下一位白发老人突然抹起了眼泪:”我小时候在老南宁街头看过邕剧,那时候戏台子搭在骑楼下,锣鼓声能传半条街。这么多年过去,没想到还能在剧院里听到这么地道的邕剧——孩子们没忘了根啊!”
青春不是年龄,是眼里的光
比赛间隙,记者在后台见到了几位刚卸完妆的演员。”其实我小时候特别怕吊嗓子。”23岁的粤剧演员小林摸着发红的喉咙笑,”每天天没亮就要去江边练声,冬天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但现在不一样了,老师和前辈会用短视频教我们找共鸣,用VR技术还原古代场景帮我们找角色的’魂’。”她翻开手机,里面存着和京剧名家学戏的直播回放,”我们这代人,既要守得住传统,也要玩得转新东西。”
另一位来自崇左的壮剧演员小韦则抱着自己的戏服说:”我的奶奶是壮剧队的’业余演员’,小时候她总哼着壮剧哄我睡觉。现在我能穿上专业的壮剧戏服站在舞台上,奶奶比我还激动,说要带着全村人来给我捧场。”她的戏服上绣着壮锦图案,针脚细密得能照出人影,”这不仅是衣服,更是奶奶传给我的’接力棒’。”
不只是比赛,是一场全民的”戏曲派对”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戏曲的魅力,本届比赛特别设置了”线上线下双主场”。除了广西民族剧院的主会场,主办方还在”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戏剧院”等平台开通了直播,开播半小时观看量就突破10万。”我在柳州老家通过手机看直播,连演员的水袖抖了几分角度都看得清清楚楚。”网友”戏痴阿芳”在弹幕里留言,”这种’云看戏’太方便了,以后不用每次都赶去南宁了。”
现场的互动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主持人刚说出”哪位观众知道彩调的’矮桩步’?”,立刻有小观众举手:”我知道!是膝盖微屈,身体下沉,显得更活泼!”原来,主办方提前在社区、学校开展了”戏曲小课堂”,许多孩子跟着老师学了基础身段,当晚特意穿着戏服来捧场。”有个小朋友看完《探干妹》后,追着演员问’能不能教我扇花’,眼睛亮得像星星。”志愿者小吴说,”这就是我们办比赛的意义——让戏曲从舞台走到生活里,让年轻人觉得’原来戏曲这么酷’。”
当青春遇见传统:广西戏曲的未来在这里
夜渐深,最后一曲壮剧《刘三姐·对歌》的余音仍在剧院里回荡。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深深鞠躬,发间的银饰闪着温柔的光。她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传统戏曲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明白,我们唱的不仅是戏文,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记忆。当我们在台上唱’什么水面打跟斗’,台下的爷爷奶奶会跟着哼,爸爸妈妈会拿出手机录像,小朋友会问’下一个节目是什么’——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从1989到2025,从123人复评到71人决赛,从线下观演到全民直播,广西戏曲青年演员比赛用36年的时间,写就了一个关于”青春”与”传承”的故事。这里的青春,不是年龄的标签,而是眼里的热爱、肩上的责任,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勇气。
当最后一盏追光灯熄灭,演员们手拉手谢幕,台下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掌声,是对青春的礼赞,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相信,在这些年轻的面孔里,广西戏曲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