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启幕:上海再启全球AI对话新章

7月的上海,世博展览馆外骄阳似火,馆内却涌动着比气温更炽热的创新热潮——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AI领域的“年度盛会”,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用一场覆盖技术、产业、治理的深度对话,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中国AI发展样本”,也让上海再次站上全球AI浪潮的潮头。

规模之变:从“行业聚会”到“全球共振”的八年进阶

站在世博展览馆入口处,人潮如织的观众与鳞次栉比的展台,直观勾勒出WAIC的成长轨迹。今年,这场盛会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较2023年的5万平方米扩容40%;800余家参展企业覆盖大模型、智能终端、机器人、算力等全产业链,较2023年的400余家实现翻倍;现场展出的3000余项前沿展品中,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60余款智能机器人尤为吸睛,集中展现了AI从“实验室”到“生活场”的跃迁。

更值得关注的是参会嘉宾的“含金量”——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确认出席,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内的12位国际顶尖奖项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以及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代表。这场“最强大脑”的聚会,不仅是技术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全球AI治理规则制定的“议事厅”。

从2018年首届WAIC落地上海至今,这座城市的AI基因已深度融入产业肌理。八年间,上海以开放姿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2023年主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2024年超5.2万平方米、2025年突破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从400家增至800家,大模型展示数量从30余款跃升至40余款;线下参观人数从2023年的17.7万猛增至2024年的30万,今年更有望再创新高。这些数字背后,是上海建设“国际人工智能高地”的坚定步伐——通过WAIC这一窗口,上海正加速成为全球AI技术策源、产业集聚、治理创新的“枢纽节点”。

技术之锐:从“能用”到“好用”,AI正颠覆想象边界

如果说规模扩张是WAIC的“外延生长”,那么技术创新则是其“内核裂变”。在本届大会上,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AI终端硬件三大领域的突破,彻底改写了人们对“智能”的认知。

大模型:从“技术验证”到“场景深耕”
去年WAIC上,大模型还是“新鲜事物”,今年已迈入“规模化商用”阶段。现场,40余款大模型各有侧重:有的专攻科学计算,能快速解析气象、蛋白质结构等复杂数据;有的聚焦多模态交互,可实时生成图文、视频甚至代码;更有企业展示了“端侧+云端”协同模型,让智能从“云端”下沉到手机、汽车等终端设备。

以月之暗面为例,这家曾以闭源策略著称的AI公司,今年带来了参数规模达一万亿的开源模型Kimi K2。其负责人介绍:“开源不是妥协,而是让更多开发者参与验证模型能力——在SWE Bench Verified等基准测试中,Kimi K2已达到开源模型SOTA水平。”这种开放心态,正是大模型从“技术垄断”转向“生态共建”的缩影。

具身智能:机器人从“表演”到“干活”的跨越
如果说大模型是“大脑”,那么具身智能机器人就是“手脚”。去年WAIC上,人形机器人还需支架支撑、“表演”跳舞;今年,它们已学会“打工”——在银河通用的展台,机器人能根据用户iPad点单,转身从货架取货并递到用户手中;智元的机器人在现场挥毫写书法、敲锣鼓,笔触与节奏精准度堪比专业师傅;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机器人更“硬核”,能在流水线上快速分拣零件,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更令人惊喜的是量产进展。一家灵巧手厂商负责人透露:“去年我们的年出货量只有几十台,今年已突破一千台!”随着成本下探与应用场景拓展,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样品”变为“工业级工具”——智平方的AlphaBot通用机器人已进入汽车制造、生物科技领域,负责上下料、物料转运;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的机器人则在电子厂“实习”,未来或可替代部分重复性劳动。

AI硬件:从“单一形态”到“万物智能”
除了人形机器人,AI正以更丰富的形态渗透生活。在智能硬件厂商Mochi的展台,一款“AI电子宠物”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它的眼睛是显示屏,能通过声音、表情与用户互动,内置的多模态情感模型可根据触摸频率调整“情绪”。“我们参展不是为了卖货,而是测试用户接受度。”工作人员坦言,这类“情感陪伴型”AI硬件的市场需求远超预期。

此外,AI终端的“轻量化”趋势明显。面壁智能、阶跃星辰等企业展示了与手机、车机合作的端侧模型:参数2B~3B(10亿级)的轻量模型,既能帮用户快速整理手机相册,又能在车载场景中实现语音控制、导航优化。据介绍,这些模型已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相关车型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生态之融:从“单点突破”到“全球共治”的中国方案

WAIC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技术,更在于推动“技术-产业-治理”的闭环。今年,大会特别设置了多场治理相关论坛,试图回答“AI如何与人类共生”的全球命题。

诺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开幕式上直言:“AI智能体未来可能为生存目标寻求更多控制权,人类必须在国际层面达成共识,防止AI‘失控’。”这一警告并非危言耸听——随着AI能力超越人类在某些领域的极限,“安全”已成为全球共同课题。

为此,本届大会推出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治理成果:世界气象组织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通过AI实现灾害预警“分钟级”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法大学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并成立“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合作研究平台”;上海工业智算云平台、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同步上线,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AI算力与数据支持;《中国人工智能安全承诺框架》的发布,则为行业划定了一条“发展红线”。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中国的“全球视野”——既输出技术经验,也分享治理智慧。正如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所言:“WAIC不仅是上海的大会,更是世界的舞台。我们希望通过开放合作,推动AI向‘安全、可控、普惠’的方向发展。”

未来之向:从“今天的展示”到“明天的日常”

四天的展会,是AI的“现在时”,更是未来的“预告片”。当观众离开世博展览馆时,或许会注意到: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加速走进现实——能打咖啡的机器人、会写书法的AI、随叫随到的电子宠物……这些“小而美”的创新,终将汇聚成改变生活的“大潮流”。

而对于中国AI产业而言,WAIC的意义远不止于“秀肌肉”。通过这场全球对话,中国不仅展示了技术实力,更传递了“智能时代,同球共济”的价值主张。正如大会主题所寓意的:在AI的浪潮中,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开放合作、共商规则,才能让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

2025年的夏天,上海再次用WAIC证明:这里不仅是AI的“试验田”,更是全球智能时代的“同频器”。当大模型的代码在云端奔涌,当机器人的手臂在生产线上舞动,当治理规则的蓝图在全球铺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更智能、更包容的未来正在到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