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乌鲁木齐,晚风裹挟着天山雪水的清凉,却掩不住新疆人民剧场内如沸的热情。7月23日至24日,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舞台上,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以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卡门》,为观众献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当弗拉门戈吉他的激越旋律与足尖旋转的优雅相遇,当西班牙吉普赛女郎的炽烈灵魂在聚光灯下绽放,这场“足尖上的悲剧美学”不仅征服了现场千余名观众,更让“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在舞蹈中迸发出新的生机。

舞台上的“卡门”:经典重生与跨文化表达
作为世界芭蕾舞坛的“常青树”,《卡门》的故事早已被无数艺术形式反复诠释——从比才的歌剧到梅里美的小说,从电影到戏剧,而芭蕾版本的《卡门》则以肢体语言的独特魅力,为这个“致命女人”的传说注入了更细腻的情感张力。此次米兰芭蕾舞团的演绎,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以意大利芭蕾学派特有的“戏剧芭蕾”理念,将卡门的自由、唐·何塞的矛盾与命运的无常层层剥开。
舞台设计堪称“视觉诗学”:深灰色的石墙肌理勾勒出西班牙小酒馆的斑驳质感,暖黄色的灯光在幕布上投下晃动的酒杯影子,当剧情推进至“斗牛场”时,背景幕布突然展开成巨幅斗牛场的猩红帷幕,金色的阳光透过纱帘洒下,瞬间将观众拽入19世纪西班牙的炽热街头。这样的场景转换,让观众在每一个场景切换中都能“触摸”到故事的温度。
演员的表现则堪称“用足尖讲戏”。饰演卡门的首席舞者卢卡·玛西莫,从第一幕登场便以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宣告了角色的“不羁”——她微微扬起的下巴、快速旋转时裙裾扬起的弧度,甚至一个看似随意的甩发动作,都精准传递出吉普赛女郎对自由的渴望。而唐·何塞的扮演者马可·洛伦佐则以“收放自如”的表演,展现了这个“被命运吞噬的普通人”的挣扎:面对卡门时的眼神从克制到狂热,最后决斗前的踉跄步伐,每一个细节都让观众跟着他的情绪起伏揪心。最令人惊叹的是第三幕“斗牛舞”中,群舞演员化作红色绸缎般的“人群”,用整齐划一却又充满变化的队列,模拟出斗牛场的喧嚣与危险,将全剧推向悲剧的高潮。
舞台下的共鸣:丝路两端的情感共振
“太震撼了!我从未想过芭蕾能如此‘有力量’。”演出结束后,坐在观众席第三排的王女士仍难掩激动。作为新疆本地一所中学的舞蹈老师,她特意带着学生来观看演出:“卡门的自由、对世俗的反抗,这些主题跨越了文化和年龄。孩子们刚才问我‘老师,吉普赛人的舞蹈和我们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有什么相似?’——你看,艺术的共通性就在这里。”
这样的对话并非个例。在剧场过道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阿依努尔正用手机拍摄谢幕时的演员:“我在米兰学过两年芭蕾,知道米兰芭蕾舞团的功底,但现场还是被震撼了。尤其是卡门最后那段独舞,她的脚尖仿佛能穿透人心。”而坐在她旁边的维吾尔族老人买买提则感慨:“音乐里有我们熟悉的热情,舞蹈里有我们懂得的‘爱恨分明’。虽然语言不通,但艺术让我们心意相通。”
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正是第七届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核心价值所在。自2008年创办以来,舞蹈节已吸引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参与,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盛事之一。本届舞蹈节以“丝路新韵·同心共舞”为主题,除了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的《卡门》,还将上演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院的《天鹅湖》、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歌舞团的《阿依汗的传说》等20余台精品剧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艺术作品,让观众看到:无论肤色、语言如何,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舞蹈节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足尖”遇见“丝路”:文化交流的另一种可能
在《卡门》的演出现场,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谢幕时,全体演员用中文喊出“谢谢”,而台下观众则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其中夹杂着维吾尔语的“亚克西”(你好)、哈萨克语的“热合买特”(谢谢)。这种语言的“混搭”,恰恰是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文化缩影——在这里,不同文明从未割裂,而是在碰撞中交融,在交流中生长。
米兰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斯特凡诺·科利在演出前接受采访时坦言:“选择乌鲁木齐作为中国巡演的首站,是因为这里独特的文化气质。新疆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我们的艺术需要这样的土壤来生长。”事实上,这并非意大利芭蕾首次与中国观众“亲密接触”——从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到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中国芭蕾早已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此次米兰芭蕾舞团的到来,则让中国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欧洲古典芭蕾的魅力。这种双向的文化流动,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民心相通”的最佳注脚。
演出结束后,剧场外的广场上,几位观众仍在讨论剧情。“卡门最后死了,但她从未屈服。”大学生李阳说,“这让我想到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风雨,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他的话,或许道出了这场演出的深层意义:当《卡门》的足尖舞步落在乌鲁木齐的土地上,它不仅是一场艺术演出,更是一次关于“自由、热爱与坚持”的跨文化对话。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跳跃,都在书写着丝路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夜色渐深,新疆人民剧场的灯光逐渐熄灭,但《卡门》的旋律仍在观众心中回响。正如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今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芭蕾,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丝路的长度,丈量的是文明的距离;而艺术的温度,连接的是心灵的距离。”或许,这就是文化交流最动人的模样——当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在舞台上相遇,最终融化的,是彼此心中的隔阂;留下的,是人类对美好的共同向往。